音樂教育心理學:個人對于藝術的細節感知有利于心理機制的健全
音樂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音樂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學校音樂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首先是指學生在音樂教育情境中所發生的種種心理現象。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對象
例如,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活動中,總是產生著一定的學習需要、學習態度和情感,引發起某種特定的學習動機,并在它的驅使下,通過自身的感知、思維、想象、記憶和行為反應,接受著教育者施加的種種影響,從而掌握著音樂知識技能、形成和發展著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能力、個性品質。
所有這些,都是學生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的種種心理活動表現。對于其中的規律,音樂教育心理學就應當加以探討。其次,學校音樂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也包括教育者的心理活動。
在進行教育或教學活動時,教育者必然會在氣質、性格、能力以及個性傾向性等方面表現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它們對于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因此,音樂教育心理學必須對教育者的心理活動及其與學生心理發展的關系加以研究。
此外,音樂教育活動中的心理現象還包括學校、班級、課內或課外音樂活動中的有關群體心理活動中的有關群體心理現象。諸如師生關系、教風、學風、學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以及教師的施教方式等。所有這些,都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社會心理現象。對于其中的心理規律和影響的心理機制,音樂教育心理學也必須加以探討。總之,音樂教育心理學是以音樂教育情境中的學生與教師的個體現象以及學校、班級和課堂內外的有關群體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的。
它的主要目標是研究學生在音樂教育的影響下形成道德品質、掌握音樂知識技能,發展音樂才能和個性的心理規律。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任務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任務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任務是要促進整個心理學理論的發展。音樂教育實踐是心理學應該密切聯系的重要實際領域。
音樂教育心理學在解決音樂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在自己的領域內為辯證唯物主義心理學的建立和發展提供科學事實材料,而且還能從這些事實材料中發現某些一般的心理學規律,總結出有關的心理學理論。
此外,音樂教學心理學還要同表現在音樂教育工作中的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心理學觀點進行斗爭,批駁它們的某些反科學的論點。
這樣,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就能為促進整個心理科學理論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實踐任務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實踐任務是通過對音樂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揭示,提高音樂學科教育教學的質量。
音樂教育心理學需要分析音樂教育過程中心理現象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它要揭示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對教育條件的依存關系,闡明各種教育內容和方法對學生的不同的心理要求;闡明有利于學生的心理發展對教師的心理品質的依存關系,闡明有利于學生心理發展的教師的各種心理品質和種種群體心理因素。
總之,音樂教育心理學要為學校音樂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學的理論觀點和依據,還要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學生的各種心理活動的技術和方法,提供進行個性修養的目標和任務。
因而它對于指導學校音樂教育工作者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心理學的科學基礎上,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職業技能,努力提高工作成效是十分必要的。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兩大任務之間的關系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任務和實踐任務是彼此聯系、相互促進的。只有深入教育實踐、認真分析解決其中的心理學問題,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教育活動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從而總結出有關的心理學科學理論。
反之也只有在辯證唯物主義心理學基本理論的指導之下,才有可能比較正確、順利地發現和解決教育實踐所要求解決的心理學問題。
因此,在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一定要把實踐和理論這兩方面的任務很好地統一起來。這就是說,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應該以音樂教育實踐對心理學的要求為著眼點,以解決音樂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問題為目的。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要不是為了探討一般的心理學理論而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搜集事實材料,而是根據音樂教育實踐中的現實情況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從而直接滿足教育實踐的需要,以推動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音樂教育心理學所研究的是音樂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問題。一般來講,可把研究內容范圍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音樂教育與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音樂學科教學內容與組織形式具有自己的特點。它決定了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審美心理的形成與發展。
(二)音樂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是音樂教育中認知的發展包括聽覺和視覺的感知、音響表象和聽覺想象的培養和發展等。
(三)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意志的發展辦音樂教學中情感和意志的發展包括情感、意志與音樂教育的關系以及在音樂教學中如何實施情感教育與意志培養。
(四)音樂教學中音樂才能的形成與發展音樂教學中音樂才能的結構、才能的測驗以及如何培養與發展學生的音樂才能是音樂教育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音樂教育中學生個性的發展本音樂教育對學生個性和諧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音樂教育中發展學生的個性,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六)音樂教師心理品質特征音樂教師除具有教育者共同的心理品質外,還應具備音樂教師特有的心理品質,研究這些心理品質特征,能促使音樂教師更好地勝任音樂學科的教育工作。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涉及心理學、教育學、音樂學等學科領域,具有多學科綜合性的特點。因此,必須根據音樂學科特點,結合教育學的理論,運用心理學的基本規律進行整體的分析研究,才能促進音樂教育理論科學化。
音樂教育心理的研究方法
音樂教育心理的研究必須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遵循科學的原則和運用一定的具體研究方法來進行,才能取得有價值的成果。否則將是徒勞的。
音樂教育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則
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要求我們在研究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處理問題,絕不能憑主觀臆測,感情好惡來歪曲事實,亂下結論。
遵循這一基本原則,音樂教育心理的研究才能具有嚴肅性、嚴格性和嚴密性。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理論聯系實際這一原則對于音樂教育心理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音樂教育心理研究的首要任務是為音樂教育實踐服務。
因此,它的研究課題必須來源于音樂教育實踐,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須能夠付諸教育實踐。總之,音樂教育心理的研究工作必須同音樂教育實踐密切結合,以充分保證其實際效應。
教育性原則。教育性原則的含義是,音樂教育心理研究的方法及其實際研究工作都必須符合我國教育的教育方針,能夠在音樂教育工作中發揮積極的教育作用,而絕不允許給作為被試的學生在身心有任何不利的消極影響。
就是說,這條原則要求音樂教育心理的研究必須從有利于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出發,并自始至終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不平衡性原則。不平衡性原則要求我們在研究中必須承認中小學生存在著知識、能力、興趣、需要、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個性差異,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因此,在音樂教育心理的研究中切忌方法上的“一刀切”,應根據學生個人的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不可生搬硬套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方法,更不能憑經驗辦事,注重因人而異,因人施教。
既鼓勵有的學生冒尖,又允許有的學生暫時落后,并要防止個別學生“滑坡”或掉隊。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方法
音樂教育心理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通常它將根據不同的研究課題而采用不同的具體方法,并且有時也會隨著研究工作的進展而改變。概括起來,音樂教育心理最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在學校音樂教育過程中直接觀察被試者的外部行為表現,從而對其心理活動進行了解研究的方法。
這種方法的主要特點是研究者在不進行預的情況下觀察并記錄所研究的客觀事件。因此,一般稱為自然觀察法。觀察法的主要優點在于它的現實性和方便易行。
但觀察法不是一種很嚴密精確方法,其主要缺點是比較被動。它只能觀察到被試者的心理活動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現,而不能根據研究的需要對被試者心理活動進行主動地控制,以便更加深入了解它的過程、特點和規律。
同時,觀察者的觀察活動也往往容易被發現,從而影響被試者的行為表現。此外,觀察者的主觀意愿容易影響觀察過程和觀察結果,使觀察所獲得的資料難免不帶主觀性。
為此,應用觀察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研究者必須了解所研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過程以及其中的心理現象。
(2)研究者要經過專門的訓練,掌握觀察的技能技巧,善于從復雜的現象中選擇所需觀察的事實,并能迅速地發展各種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
(3)研究者必須制定周密的觀察計劃,如實記載觀察結果,盡可能客觀地分析所得到的材料。同時,對于在觀察中可能遇到的情況和可能參與進來的外來因素,事先要有一定的預見和估計,并準備好應急措施。
調查法。調查法是指研究者到學校音樂教育實際工作中去作社會性調查,收集被試者的有關資料,并進行心理分析,從而間接地了解被試者的心理特點的方法。
常用的調查法有兩種,即訪談法和問卷法。訪談法是研究者親自訪問被試者或有關人員,并向他們直接提問,記錄回答。訪談法又可分為有組織的訪談和無組織的訪談兩種形式。
問卷法是以書面形式提出問題,獲得書面形式回答的方旋調查法的優點是直截了當,針對性強,也比較簡便易行。
它有利于從多方面發現問題,能夠了解被試者在不同場合下的行為表現,從而對研究的結果加以分析、比較和驗證。
但是調查法的缺點是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往往不能保證。這是因為調查活動很難排除外來因素的參與和干擾,如被試者對于調查的意義障礙和感情障礙以及研究者的主觀偏見等。
此外,音樂教學心理學還要同表現在音樂教育工作中的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心理學觀點進行斗爭,批駁它們的某些反科學的論點。這樣,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就能為促進整個心理科學理論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