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樂器制造業為例談巨資建園區未必有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產業園區已經成為各類產業發展的平臺。高新區用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文創區用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行業和功能不同的各種園區,分別冠名以光伏、機器人、印刷、互聯網、智慧、科技、教育、人力資源服務等,不一而足。產業園區是政府工作的抓手,是看得見的政績。
總體來說,產業園區是中國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對國家發展有巨大貢獻,在經濟增長、體制改革、創新型管理人才的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非凡作用,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創新創業環境。產業園區受到了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關注,作為中國發展的經驗之一在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推廣。
然而,園區建設和產業發展并非因果關系,建園區不一定能引來產業,更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制造業的期望!耙缘厣敗敝屏烁咚俟I化和快速城市化,但蘊含的風險也在逐步增加。很多新園區開發和規劃都把發展的希望寄托于項目“大鳥”的飛入,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圈地多、建設少,造成了用地低效和公共資源浪費。
制造業發展和升級只能靠創新驅動。不過,因為實業發展與土地開發已經絞在一起,一個令人迷惑的問題是,建設園區能否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本文以樂器制造業為例,對此問題進行初步解析。
從手工制作到流水線生產
樂器制作歷史悠久。從老百姓的吹拉彈唱到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奏,需要多種多樣的樂器。各地的風土人情、工匠興趣、原材料利用、技術變化、市場需求、學習機遇等差異甚大,制造和使用的樂器千差萬別。
西樂器和中樂器,既使用于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和中國國家大劇院,也應用于普通學校和家庭。同種樂器的質量和價格,練習用的比演奏用的低很多。樂器生產有大批量機械化與手工定制之分。
雅馬哈鋼琴的流水線量產在中國的杭州蕭山瓜瀝鎮,而高端手工定制仍在日本的靜岡縣濱松市。
據紀錄片《遇見工匠:樂從中來》描述,吉他是由400多年前的弗拉明戈音樂發展而來,被稱作“弗拉明戈的靈魂”。在今天的西班牙格拉納達,工匠還在用手工做吉他。一位工匠說,他一年做10把,每把聲音都不同。
在加拿大圣亞森特,工匠在用手工制作管風琴,把管風琴視作“通往作曲者心靈的窗戶”。在意大利克雷莫納,為樂隊小提琴手、音樂家和樂器收藏者制作小提琴的工匠一直在無止境地追求完美;1715年制作的小提琴被作為國寶存放在克雷莫納市政廳。
克雷莫納過去有很多提琴作坊,現在有四年制的國際提琴制作學校。制琴師在了解客戶對聲音和音樂的個性需求后,才會動手選料和制作。手工制作是必須的,一流制琴師做一把琴要耗費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克雷莫納制琴師協會規定其成員每年制作的提琴不得超過15把。
幾乎每個樂手的腦海里,都有一幅樂器質量的世界地圖,比如手風琴演奏家都知道意大利的小城卡斯特菲達多。這個世界手風琴之都從1863年開始造琴,專業化分工發達,現有四五家手風琴組裝企業和數十家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小微企業,一直在創新和升級。
中國是西洋樂器的消費大國之一。當你上網選購某種樂器,會看到此類描述:專業級德國琴弦、進口呢氈弦槌、歐洲進口櫸木、西伯利亞魚鱗松音板、意大利簧片、進口工藝、德國工匠精神、國際知名的制作大師,等等。
中國造的弦樂器和鋼琴還要用進口的鋼絲和鋼弦、鋼琴弦錘還要用進口的呢氈、手風琴和口琴還要用進口簧片,民謠吉他磷銅纏繞的高碳鋼芯也是進口的。很多樂師不得不首選昂貴的進口樂器,其次選購使用進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生產的國產樂器。
盡管從統計數據上看,目前中國樂器的出口金額大于進口金額,但出口樂器以普及型產品為主。中國樂器制造的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從簡單跑量到匠心制造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國外樂器的大品牌都在中國設廠。中國造的鋼琴、吉他、提琴、管樂器產銷量均占世界首位,電子樂器和打擊樂器等也居世界前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門類最全、產量最大的樂器生產和出口基地。
樂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有千余家,主要分布在廣州、北京、寧波、杭州、天津、上海、營口、青島、蘇州、揚州等城市。在承接樂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冀、魯、豫、江、浙、閩、粵等省份都出現了專業鄉鎮,受到地方政府、中國輕工聯合會和樂器協會的積極支持。
如江蘇泰興黃橋鎮的提琴、山東昌樂鄌郚鎮的電吉他、北京平谷東高村鎮的提琴、天津靜海區蔡公莊鎮的西洋樂器、江蘇蘇州渭塘鎮的琴弓、浙江杭州中泰鄉的竹笛、江蘇揚州市的琴箏、浙江德清洛舍鎮的鋼琴、河北饒陽大官亭鎮的民族樂器、貴州遵義正安縣的吉他等,一批樂器產業集群成長起來,涌現出創辦樂器企業的很多農民企業家,他們在做代工的同時創立了自己的品牌。
這些專業鄉鎮的樂器制造尚屬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產業。天津靜海區和河北武強縣等地在金屬加工的基礎上生產了銅管樂器,浙江德清洛舍鎮在木材加工的基礎上制造了鋼琴。
天津靜海蔡公莊鎮四黨口中村的第一家管樂器廠是鍵子廠,這家1974年建立的社隊企業從事了天津管樂器廠鍵子磨光和拋光這個最臟、最累的環節。福建漳州樂器行業則源于臺資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的轉移。
一些樂器廠的負責人不懂音樂,最初只是將樂器作為普通工業產品,而不是音樂舞臺的藝術品來進行生產的。這些樂器的生產是“跑量”,因此除了出口以外,需要盡可能多辦培訓班,通過擴大消費來進行樂器銷售。
近些年來,中國的樂器生產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自身的技術創新,已經有顯著的技術進步。例如位于寧波慈溪的東方琴業有限公司以生產鋼琴的核心部件擊弦機著稱,其“東方LUO擊弦機”工廠使用進口呢氈,已經為國內外的著名品牌鋼琴定制擊弦機。
中國在提升國產手風琴品質上也孜孜以求,緊盯世界手風琴制造的前沿技術,在精細化、個性化、輕質化、靈敏性等方面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從原輔料選用、工藝創新、精細化管理、制造設備智能化,以及匠心制造等方面進行著艱苦努力。
個性手工定制和大批量工業化生產同時存在。傳統樂器的遺產仍在挖掘和繼承。紅白喜事所用的傳統樂器、少數民族特色的樂器都有民間工藝的傳承和小批量生產,有些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令人興奮的是,執著于仿制壁畫古樂器的89歲鄭汝中老先生與研制揚州箏琴的老專家田步高走到了一起,敦煌壁畫樂器的仿制在甘肅絲綢之路文創工場馬成虎團隊的手中獲得成功,古代敦煌樂舞以當代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走向世界。
園區化能否助力樂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生產樂器的專業鄉鎮往往因作為音樂小鎮而建設園區,將樂器的制造、銷售與音樂教育等融合發展。例如,浙江德清洛舍鎮正在打造“鋼琴音樂小鎮”,已經建成鋼琴文化館、企業文化車間、鋼琴藝術中心和鋼琴大數據工作室,發展鋼琴演藝、教育和培訓產業。
“中國蘭考縣樂器產業園”估算總投資超過6.7億元,將在河南蘭考堙陽鎮開工建設,工期3年,有小鎮客廳、產業中心、綠地景觀、音樂綠道、研發創意中心等項目。
天津靜海四黨口中村擬打造“樂器產業一條街”,以做大樂器生產規模,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包括展覽、工業旅游、樂器演奏、培訓等活動。
北京平谷縣東高村鎮在小提琴制造初具規模時,曾經計劃投資150億元,用10年建成“中國樂谷”,分為“YUE”谷(產業集聚區)和“LE”谷(文化休閑區)兩部分,涵蓋音樂博覽、樂器生產、歌曲創作、培訓教育、會展、傳媒等活動,建設音樂廳、小提琴博物館、音樂噴泉、樂器體驗中心、游樂場所和星級主題酒店等。
誠然,發展文化教育和營造地方文化氛圍,使“造琴之鄉”向“演奏之鄉”演變,促進了鄉村振興。例如在洛舍鎮開設了鋼琴課、在東高村鎮和黃橋鎮開設了小提琴課等,使很多農家娃變身琴童,陶冶藝術情操,提高音樂素質。普及器樂教育、擴大器樂消費人口,對于樂器市場營銷來說也很重要。
樂器制造可以拉動電子信息、新材料、物流、環保、以及旅游等相關產業增長,可以通過教育、培訓、演出等活動提供就業崗位。但是,由于這些地方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工業化水平還不高,在資金還不夠充裕的條件下,匆忙地耗巨資打造多功能的園區存在相當大的風險。
樂器產品不但要有合理的精美外觀造型,還必須要有良好的聲學品質,選材要求十分嚴格,例如著名品牌樂器所用的銅材都有獨特的配方,產生獨有的音色和音質。樂器制造的人才培養至關重要,例如需要極高音樂素養的樂器產品調試人員。
高檔樂器不僅需要技藝的積累,而且需要高新技術,如合成鼓皮、高端音源芯片、壓電薄膜、實木砝碼加鉛技術、功能新材料等技術;電鳴樂器行業還要用到5G與AI技術。專注于某個產品而進行持續的積累,將產品和零部件做精,這不是建設產業園區所能做到的。
中國的樂器制造業不應再繼續走高產量、低質量的低端化道路。樂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從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的研發和關鍵技術的攻關,以及技藝人才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做起。
對于已被認定為樂器產業集群的鄉鎮,需要深入細致地進行指導和幫助。在區域治理方面,由于同行之間存在低水平競爭,需要通過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干預,發揮集體效率。在技術創新方面,高質量樂器研發和制造不僅需要樂器行業內的產學研演合作,而且要加強與其他相關產業,例如機械、材料、紡織、電子等產業的協同創新。
參考文獻:
1、朱華友等,2012.鄉鎮樂器專業化產業區的變遷與升級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王緝慈等,2010.超越集群——中國產業集群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
3、王緝慈,2016.創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M].北京:科學出版社.
4、Tappi,D.2005.Cluster,adaptation and extroversion:a cogni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nalysis of the Marche music cluster[J].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12(3),289-307.
中國十大知名樂器產業園區
。ㄅ琶环窒群螅
河北肅寧縣樂器文化產業園
概述:樂器文化產業園總投資25億元,占地1000畝,建筑面積75萬平方米。主要建設樂器生產中心、樂器研發中心、樂器展覽中心、中國樂器城、音樂教育培訓中心(器樂學院)及附屬建筑,主要生產民族樂器、鋼琴、西管樂器等樂器產品及配件。
山東昌樂縣鄌郚鎮樂器產業園
概述:中國電聲樂器產業基地鄌郚鎮擁有樂器制造加工企業80多家,年產樂器近500萬件套。是我國江北地區最大的電聲樂器產業基地。鄌郚鎮每年的電吉他產量超過80萬把,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營業額高達15億元,出口德國、日本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遼寧(營口)樂器產業園
概述:借力營口樂器產業園,打造省級重點文化產業基地。以樂器企業為載體,重點打造樂器文化,促進樂器制造業發展。目前入區企業累計完成總投資5.8億元,全年實現產值過億元,現已形成年產鋼琴3.5萬架、提琴5.4萬把、鋼琴配件20萬件以及部分琴凳等的生產能力。
天津市靜海區蔡公莊鎮樂器產業園
概述:各類樂器工廠達30余家,每年生產各類西洋樂器幾十萬支,其中85%左右的產品出口到國外,年產銅木管樂器34萬多支,樂器產業年產值約3億元。承載著全球三分之二的管樂器供應,僅四黨口村就約有3000多名樂器從業人員。
中國(武強)國際樂器文化產業園
概述:位于河北衡水市武強經濟開發區內的中國(武強)國際樂器文化產業園,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已建成2.1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億元。到目前,已有德國蓋瓦、德國博蘭斯勒、金音樂器、正歐實業、盛鑫奇等37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園區,從業人員萬余人。
中國蘭考縣樂器產業園
概述:該項目位于河南省蘭考縣堌陽鎮,總投資8.04億元,占地面積766畝,建筑面積38.13萬平方米,采用“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全產業鏈開發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模式。該鎮的徐場村年制作古箏、古琴等7萬臺(把),生產琴弦、琴包等配件產品6萬多套,年產值1.5億元。
河北省饒陽縣民族樂器產業園
概述:河北省饒陽縣民族樂器制造產業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近年來,該縣將樂器生產企業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產業升級,從家庭作坊向現代化、規;a經營轉變。目前該縣擁有民族樂器制造企業48家,年產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20多萬件,年產值1.2億元,產品暢銷國內外。
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
概述: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的“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現擁有標準廠房70萬平方米,已入駐吉他生產及其配套企業56家(吉他生產38家,吉他配套18家)。2019年新入駐的企業有6家,原來入駐的企業有7家增加了生產線。努力把“正安·國際吉他園”打造成“中國唯一、世界一流”的吉他文化產業園。
中國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
概述:位于江蘇泰興黃橋鎮的中國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其"琴韻小鎮"2018年入選了全國特色小鎮、江蘇省首批特色小鎮。該鎮22萬居民中,從事和提琴有關工作的就有3萬多人。園區內有220多家提琴生產及配套企業,每年生產各類提琴70余萬把,約占世界總量的30%,全國總量的70%。
中國吉他小鎮
概述: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已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重要的吉他制造產業基地,吉他產量約占全中國的60%、世界的25%。目前惠州市惠陽區吉他相關企業已發展到200多家,并已形成了從原材料供給、半成品、電子五金配件、裝飾包裝、數控機械、成品等完整的產業鏈。
作者王緝慈,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經濟地理學教授,持續關注國內外產業園區和產業創新集群。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