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藝術與文化產業發展探究
我國的少數民族眾多,而且少數民族的藝術和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成產業的優勢比較突出。但由于少數民族在藝術與文化產業方面的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資源比較分散,因此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少數民族藝術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少數民族經濟的進步,也能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活躍和發展;诖,少數民族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的藝術和文化,增加文化與藝術產業的附加值,在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拓展。下文主要針對少數民族藝術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探究。
我國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文化產業和藝術產業巨大的經濟潛力,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形式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資源的集中性是實現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優勢。因此,針對少數民族的藝術與文化產業進行開發和利用,尤其提高特色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結構、產業內容的轉型升級。目前已有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已經將藝術與文化發展作為產業,但由于經驗比較少、文化產品單一、特色產品的開發和創新較少,總體來講文化產業和藝術產業的培育能力較弱。
一、少數民族藝術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一)繼承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與藝術資源在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進程中,我國不少少數民族的文化和藝術資源出現消失的情況,由于少數民族人口較少,因此本身繼承和創新民俗、文藝的人才就比較少。而當今社會各種互聯網文化、大眾文化對民族文藝的沖擊力較大,作為一個民族的血脈與靈魂,少數民族的藝術與文化正在逐步消失。重視對少數民族藝術與文化的挖掘,使之形成強有力的產業鏈既可以保證民族文化的繼承,也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民族文化的特色與精髓,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與藝術形式千姿百態,每一個民族的服飾藝術、建筑藝術都有所不同,但其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只有繼承和保護才能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匯聚成更強、影響更深遠的中華文化,為中國人民提供精神力量。
(二)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藝術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可以間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社會主義經濟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在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與藝術的基礎上,建設文藝產業是中國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性決策,如果沒有少數民族文化和藝術的繁榮,就無法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就沒有辦法讓社會主義文化產業進行深入的建設,就無法讓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達到新的高峰[1]。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脈,是其前進道路上的指引和精神動力。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更是如此,文化的衰落也會象征著一個民族的衰落,只有通過建設少數民族藝術與文化產業,才能讓少數民族的藝術和文化保持持久的活力和創新力,才能讓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在世界的沖擊和國際經濟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才能讓少數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才能提高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當前受國際經濟和文化的沖擊,少數民族文化必須創新創造,同時也要堅守國內的文化陣地,讓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石、成為實現中國復興夢的重要支撐。
二、少數民族藝術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
(一)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產業化發展受到沖擊和制約在社會智能化、高科技化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與此同時,部分傳統的少數民族特色和少數民族藝術逐漸沒落。在互聯網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影響下,一部分人的審美觀念受到沖擊,尤其青年人的審美理念正在飛速轉變,在這種局面下,少數民族較為傳統、較為獨特的文化和藝術形式很難受到青年人的青睞。尤其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下,我國青年人更多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文化不感冒,這會導致一部分少數民族的民風和特色藝術形式無法完全展現出來。
(二)少數民族的創新能力較弱眾所周知,少數民族的人口比較少,雖然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但分布在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區域,因此,想要少數民族文化和藝術產業化發展在現階段比較困難。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雖然具有獨特性,但其獨特性體現在其民族精神和民族的發展形勢中,很難通過產業化的形式完全呈現出來,雖然有部分少數民族運用特色的民俗活動和民族物品進行產業發展。但就現狀來看,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方式和活動內容都不足夠吸引人民大眾,這就造成一部分時尚感強、審美水平超前的人并沒有過多關注少數民族的文化和藝術。消費市場的規模較小,造成文化及產業化發展失去經濟效益,而且有一部分少數民族文化中摻雜著一些政治元素,使民族文化產業失去原本的文化魅力和藝術特色。
(三)產業化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近年來,少數民族借助政府政策的支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而且各地區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如旅游業、文創產品等的發展勢頭比較迅猛[2]。但從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基礎仍舊比較薄弱,尤其是一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管理思想觀念落后,在產業發展中一些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不能夠完整地體現民族特色的產業被保存下來。還有一部分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圈的居民收入有限,對文化產業抱有觀望態度。另外,少數民族地區的科技和經濟發展落后,很難吸引人才聚集,造成現有的文化產業以資源密集型和旅游產業為主。
三、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藝術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條件
(一)藝術與文化資源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凝結成具有特色化的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不同的是,不同少數民族在不同地區都有各自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特色,包括器物、建筑在內的物品都具有民族風格,而且少數民族地區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各具特色。首先民族文藝比較繁榮,各民族的舞蹈形式豐富多樣,蒙古舞、傣族舞、維族舞都有不同的特色,所呈現的觀感也各不相同;民俗文學資源也比較多樣,納西族《東巴經》、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等都是民族文學資源豐富的表現。各少數民族的歌曲特色也各不相同,維吾爾族《掀起你的蓋頭來》、白族民歌《月下情歌》、苗族民歌《歌唱美麗的家鄉》等都反映各少數民族不同的性格特點,這些都可以發展為文化產業。除此之外,民族服飾、民族建筑、民族剪紙、陶瓷工藝等都可以作為文化資源,都可以發展成為文化和藝術產業。
(二)政策支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隨著我國越來越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出臺了有關文化經濟政策,旨在通過政策的扶持帶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鏈的形成。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也積極制定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在政策的支持下,一批具有特色性、具有戰略性的文化藝術產業逐漸興起。政策的支持為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但少數民族想要不斷完善文化市場的建設和管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還需要不斷根據具體各民族的發展態勢、發展現狀調整文化產業政策,有針對性地根據各民族的文化產業進行政策的調整,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的生產力,增強少數民族地區創新文化產業、激活文化經濟因素的活力。
(三)基礎設施的完善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只有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民族文化產業才能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根據數據顯示,我國在推進少數民族文化和藝術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雖然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狀況仍處于落后水平,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基礎設施一定會得到完善,大眾性的文化設施會得到逐步提高。但由于少數民族的群落分布較散,如何在興起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根據少數民族地區性的分布,構建基礎設施仍然是現階段的難題。要想逐步完善文化產業,除對少數民族進行必要的交通設施和酒店、餐飲、工廠等設施進行完善之外,還需要增加公益性的文化事業機構,如民族文化圖書館、民族文化博物館等等,既能集中體現民族文化的核心特色,也能讓民俗文化產業大放光彩[3]。
四、少數民族藝術與文化產業發展與創新策略
(一)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在未來的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各少數民族需要以聚集地為文化產業范圍,打造良好的品牌,通過各大互聯網平臺的宣傳,形成以民族文化品牌為依托的民族文化產業。雖然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擁有文化企業,但所制作出來的文化產品和民族工藝品很難大范圍地推廣,而且一部分民族舞蹈和民族節日,甚至是民族服飾、民俗建筑只在區域內有所集中。在未來智能化和高科技化工具的不斷發展,促使民族文化需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平臺,在文化產業中加入高科技元素,既要保留傳統的文化精髓,也要從側面反映當代社會的審美和價值取向。通過民族內涵與社會文化、社會科技的高度結合,打造知名度廣、宣傳力度到位、創新能力強的民族文化品牌。在與美妝產業結合的過程中,苗族創新原有的文化產業形式,向每一位購買者宣傳和推廣苗族印象。這就是典型的民族文化品牌,在未來發展進程中民族文化產業也可以與各行各業聯合,通過跨區域的合作,突破傳統民族文化產業單一、分散的產品形式,提高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的創新力,讓民族文化品牌真正走向全國,真正讓全世界都能認識。
(二)創新文化旅游方式各少數民族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首要選擇的產業形式就是旅游產業,由于各少數民族的建筑和藝術特色不同,因此,游客在享受旅游的過程中也可以感受不同地區民族的特色。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大眾很好地體會到民族的精神,也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活力。但實際上,各少數民族在旅游產業的開發和經營過程中仍存在許多不足,一些地區雖然通過民族工藝和特色手工藝品推出文創旅游產品,將一些民俗特色的食物、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賣給游客,用以增加附加值,但根本上來說這些單一性、分散性的經營模式很難讓民俗文化產業做強做大。想要實現旅游業的高度發展,少數民族還需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例如西藏地區發掘的佛文化就吸引無數游客的加入,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文化元素,創造旅游文化的主題和意境,更符合現代年輕人自由、向往閑適生活的口味。同時,各種旅游文化產品也可以加入民族工藝、民族特色元素,形成集約化的產業鏈,通過一體式的加工和創新,既避免個人在進行特色產品開發和加工過程中承擔的經濟壓力,也可以讓民族地區形成特色化的文化產品產業鏈。推出諸如民族唱片、民族舞蹈視頻等產品,既體現民族的特色,也符合現代復古又時尚的審美。在著力發展旅游產業的過程中,民族地區可以加入高科技,打造現代科技和民族風情碰撞的文化旅游事項,同時與互聯網博主、網紅等展開合作,大力推廣本地旅游業,讓人民群眾在家庭中、在視頻中就可以領略民族的特色風貌,產生對民族地區的向往之情。
(三)走優質高檔文化產業之路民族地區需要改變以往的以物質產品為主的文化產業方向,通過電影、電視劇、海報等精神方向的文化產品,走優質高檔文化產業之路。民族地區可以利用電影或電視劇展現民族特色的生活習俗,讓更多人了解不同民族地區的特色,了解當地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還可以利用電視劇、海報等拍攝和宣傳民族的日常場景,同時根據電影、電視劇制作周邊產品,推出包括書刊、動漫、舞臺劇以及游戲等相關產品,既擴大整體產業鏈的附加價值,也可以讓廣大人民群眾深入了解民族地區的特色,實現民族文化產業高品質的發展。
綜上所述,各少數民族地區面臨著培育藝術與文化產業的重要任務,只有正確轉變文化產業和藝術產業的發展方向,深度融合藝術與文化,才能在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獲利空間。
參考文獻
[1]葉瑩.少數民族藝術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探討[J].藝術科技,2019,032(001):119-120.
[2]李姝.少數民族文化產業融資支持探討[J].財會通訊:中,2019,000(003):18-22.
[3]張瀟月.新媒體環境下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品牌傳播探析[J].新絲路:上旬,2020,000(004):1-1.
作者:容騫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