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中神游異國
在音樂的世界中沒有到不了的遠方,從東方出發,一路向南。在阿根廷,這個穿越地心與中國遙望的國度,感受探戈的熱情,與伊瓜蘇瀑布的磅礴。
最終抵達極南之地——南極,這一趟終極旅行是多少人的夢想。雖然現在旅行受阻,但好在有音樂,我們可以神游異國。
01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探戈
說到阿根廷的音樂,有兩個關鍵詞是無論如何也躲不過的,那就是“探戈”和“皮亞佐拉”。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對探戈音樂的創新發展也使得他的名字與探戈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爵士風味濃厚的《自由探戈》(Libertango)了。它將以往探戈單一的民族風格與古典元素和流行風格融為一體,多元化的表達不僅使它成為新探戈的代表作,更改變了探戈在音樂藝術領域中的地位。
如果《自由探戈》代表了南美大陸熱情的一面,那《遺忘》(Oblivion)就是它的反面,它沉靜、凝重,帶有一股難以消解的惆悵,似乎能從音樂中感受出這塊接近南極的大陸之蕭瑟。
而皮亞佐拉探戈創作的最巔峰,就是致敬維瓦爾第的巨作《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Cuatro Estaciones Porteñas),他在探戈音樂中加入了古典音樂的嚴謹精致和爵士音樂的自由激情。布宜諾斯艾利斯,西班牙語意為“好空氣”,有“南美巴黎”之稱。這部作品架構與維瓦爾第的《四季》一樣,只是在南半球,一年之始為夏天,因此皮亞佐拉的“四季”從“夏天”開始。無論是“春”的跳躍、“夏”的熱鬧、“秋”的離愁還是“冬”的纏綿,與其說這部作品描寫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年四季,不如說它描繪的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當地人的生活。
02
希納斯特拉的阿根廷舞蹈
阿根廷作曲家阿爾伯托·希納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在南美古典音樂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他早年于阿根廷國內學習,后赴美師從科普蘭。希納斯特拉的早期作品受阿根廷民間音樂影響,富于舞蹈節奏和生活氣息。50年代后開始采用序列音樂,但仍保持與傳統的聯系。
阿爾伯托·希納斯特拉與貓
希納斯特拉的《阿根廷舞蹈》(Danzas Argentinas)是作曲家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它運用了現代音樂的創作技法,并兼有傳統民族音樂富有表現力的特點,音樂時而靈動、時而沉靜、時而氣勢磅礴。
希納斯特拉的《第一鋼琴奏鳴曲》創作于1952年,受科普蘭的影響,創作運用了表現主義的復節奏以及十二音的手法,并不像他創作初期時直接采用民族音樂素材,而是進行了再度創作,成為其風格成熟期的代表作。
03
地球另一端的舞蹈
然而在中國,地球上阿根廷的另一端,也有著豐富的民族音樂形態。
孫以強的《春舞》創作于1980年,作曲家于新疆采風時期。在金秋時節碩果累累的葡萄園里,年輕人迎著朝霞,踏著晨霧,忙碌地采摘葡萄。輕歌曼舞,落日而歸的豐收景象,令孫以強先生的創作靈感如泉涌,創作出這首作品。《春舞》在新疆民族音樂元素的基礎之上,利用鋼琴音域寬廣的優勢,孫以強創作出了一首大氣磅礴的民族音樂頌歌。
04
東方風情與古典氣質
繼在普契尼《圖蘭朵》中出現后,《茉莉花》應該是外國人最熟悉的中國音樂了,它代表著東方風情,對許多旅居國外的華人來說,它也代表著鄉愁。對出生在江蘇的旅澳華裔作曲家儲望華來說,尤其如此。他潛心研究《茉莉花》,并將其改編為幻想曲,在他的改編版本中,仿佛能從音樂中嗅到一絲暗香。
承接《茉莉花》對文化的傳承,同樣集東方風情和古典氣質為一身的,是新生代鋼琴藝術家張浩天個人原創音樂《萬物靈源》。從小在加拿大長大,又在美國、英國留學的張浩天身上也兼有東西方的文化影響。在他自己的創作中,他用東方式的哲學觀念思考科技與藝術,用他指尖的旋律、琴弦的震動來解讀這個宇宙的終極奧秘。這首曲子在2020年年初疫情較為嚴重時候曾被選入武漢方艙醫院作為音樂治療的內容,為廣大病患和醫護工作者帶來心靈慰藉。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