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影響音樂:科技技術在古典音樂領域的運用
古典音樂并非一成不變的“老古董”,它從來都不曾與當下的人文科技等元素割裂開來。從過去到現在,在音樂創作、制作、詮釋、傳播、欣賞等方面來看,古典音樂都是在與時俱進、不斷被創新的。也許你屬于追尋古典音樂原貌的支持者,抑或你屬于熱衷于探索科技如何革新音樂的那一派,無論怎樣,了解技術在古典音樂領域的運用應該能更好地幫你捍衛自己的立場。
以下這些科技都或多或少從傳播、創作、詮釋、欣賞等多方面對古典音樂做出了重大改變和貢獻。
01錄音
談到音樂領域的技術革新,或許錄音是人們首先能想到的其中一項。它對音樂的保存、傳播起到了革命性影響。音樂如果不能用媒介的物質形式被記錄下來,那便會即刻消失在空氣中。錄音技術的發明打破了音樂只能在現場被體驗的限制。雖然錄音并不算是新技術,它早在19世紀中期就已經出現了,但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張賣出一百萬張的錄音唱片并不是發生在流行音樂領域,而在古典音樂領域,它是由恩里科·卡魯索錄制的,卡魯索演唱了萊翁卡瓦洛的現實主義歌劇《丑角》中的經典詠嘆調《粉墨登場》(Vesti la giubba)。
02合成器
如果錄音技術改變了音樂的現場屬性,那合成器的發明則解放了樂器。20世紀60年代初,作曲家莫頓·蘇博特尼克(Morton Subotnick)設想了這樣一個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在家里創作和演奏復雜的電子音樂,雖然實現這個夢想花了近50年時間,但他和工程師唐·布赫拉(Don Buchla)打造的工具——布赫拉100系列模塊化電子音樂系統,卻成為了不起的第一步。這個系統讓用戶組合和操縱電子信號,創造出可能從未存在過的聲音。在這項發明幾年后,Nonesuch唱片公司發行了蘇博特尼克創作專輯《銀色蘋果之月》(Silver Apples of the Moon),這是第一部受唱片公司委托制作的電子音樂作品03采樣技術合成器的發明無疑改變了音樂的創作方式,而采樣也同樣如此,雖然這種復制音頻片段以供反復使用的方式是否具有革命性只能仁者見仁。采樣的核心概念是聲音的循環,如果沒有循環和樣本,極簡主義作曲家史蒂夫·賴希(Steve Reich)永遠也創造不出像Come out,It’s Gonna Rain or Different Trains這樣的作品,而如果沒有這項技術,瑪雅·拜瑟(Maya Beiser)也許僅僅只能被評價為一位有才華的大提琴家。
另外,軟件公司通過采樣技術來記錄樂手的演奏從而建立聲音數據庫,以幫助作曲家們用這些聲音更便捷地創作交響樂。其實大多數影視音樂不是由現場音樂家演奏的,確切來說,它是由作曲家團隊在一間預算有限的小工作室里創作、表演和錄制完成的。
04用電子元件作曲
在過去的十年里,任何音樂人能以低廉的價格購買電子元件來進行作曲實驗。微處理器和傳感器的使用激發了許多人將這些東西與音樂創作結合起來,有些作曲家甚至還把這些工具本身當作樂器來使用。作曲家特里斯坦?佩里希(Tristan Perich)的這首《一比特交響曲》就是像下方視頻展示的那樣,將一塊電腦芯片放在CD盤中,再連接線路開關被“演奏”出來的。也許這類音樂極其創作方式并不符合普通聽眾的欣賞習慣,但是音樂的創作理念不應該被局限在所謂的“正常”音色和方式中。
05可視化編程
其實作曲家和計算機程序員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致力于使抽象的思想具體化,而且這兩種職業都需要數年或數十年的訓練。如今作曲家越來越多地依賴于軟件工程師創建的工具,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有必要創建自己的專屬工具。然而,一直以來很少有人能夠設計出高質量的軟件。直到作曲家和工程師米勒·帕克特(Miller Puckette)設計制作了兩款軟件,分別是Max/MSP和Pure Data。這兩款軟件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實現跨網絡的實時協作,允許音樂家通過互聯網和全球不同地區的人實時地一起創作音樂。
提到可視化,以下幾項技術也值得為大家介紹。它們帶給音樂家以及熱愛音樂的樂迷帶來了非比尋常的體驗。
如今,各種打譜、編曲、錄音軟件還有廣泛的流媒體也讓音樂變得越來越觸手可及,甚至過去翻譜員的工作現在也被藍牙翻譜器取代。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也能創作出優秀的音樂作品,至于那是不是藝術,就只能見仁見智了。總之,無論在哪個時代,音樂必定和當下的最新科技緊密相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你還知道哪些文中未提到的新奇技術嗎?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