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副科中的戰斗機:音樂課
據調查,在德國、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音樂教育普及率已達到40%,而目前中國的音樂教育普及率僅10%。
走過德國的每一個城市,你會發現,到處可見音樂的表演。
德國出過很多偉大的音樂家,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還有:門德爾松、舒曼、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韋伯、梅耶貝爾等等,很多城市都有他們的生活和工作過的痕跡。
德國人從小重視音樂,更以這些音樂家為榮,所以好像音樂充盈著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
下圖是環亞創富新移民客戶生活實拍,周末鄰居閑來無事,便在家門口相約合奏表演。
“每4個德國人中就有一個能熟練演奏一種樂器”這真的可能不是假話。
據了解,8千多萬德國人中,僅合唱團就有4萬個,還有2.5萬個業余或專業的樂團及舞蹈團,德國人一年中至少會聽一場音樂會或者看一場歌劇。
音樂在德國之所以如此普及,除了得天獨厚的音樂歷史和人文積淀外,也和整個國家對待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
在德國的幼兒園里見不到孩子們正襟危坐的模樣。
老師主張音樂課先要讓孩子去接觸能夠發出聲音的東西,如三角鐵、鈴鐺、木琴、鼓號等,老師放手讓孩子用手去摸摸、敲敲、彈彈、吹吹、喝彩、叫喊,馬路噪聲,機器轟鳴等,讓孩子利用一切機會感受音長、音色、音高、音準,噪聲與寂靜等。
老師還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歌曲與樂曲的理解,進行即興的動作表演,或出一些有關音樂表現的題目,如“美麗的春天”,“冬天的滑雪場”等,給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間,讓他們用動作、琴聲、模仿的音響,表現一幅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音樂圖畫。
德國的音樂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它的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能理解音樂,享受音樂。
此外,區別于中國學校的各種文藝匯演或比賽,德國中小學校園內的音樂活動強調給全體學生提供豐富表演機會。
如在校園開放日、新生入學歡迎儀式、各種節日上,展現的集體音樂舞蹈節目,全班會不分高矮胖瘦都參加。他們的節目多為自行創作的音樂劇或話劇等,用故事朗誦、音樂舞蹈等形式綜合表現,自制的服裝道具隨意,表演自然活潑。
在德國,孩子們所學習的樂器并不是一種成長的負擔,而是激發他們感性世界的鑰匙,更將是陪伴一生的摯友。
可以說,音樂教育貫穿在德國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
音樂在德國之所以如此普及,除了得天獨厚的音樂歷史和人文積淀外,也和整個國家對待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
而且在德國,任課老師不給孩子施加壓力,家長之間也不互相攀比。至于孩子們學不學樂器,學什么樂器,都是個人的事情,是孩子課余生活的一部分。
這里不考級,老師授課時也不會強調進度,沒有練好的作業可以一周、兩周甚至三周反復練。
學琴可以從任何年齡段開始,在音樂學校的廣告上常常印著:適合人群5-99歲。
所以在常常看見 “德國的每一個音樂節上,隨著節奏強烈的音樂響起,廣場上的老者、年輕人、中年人甚至端著盤子的服務員,都會隨著音樂節奏扭動,那種歡樂氣氛讓人情不自禁也跟著舞動起來……德國政府對于教育的理念也是平等,即為每個孩子提供的機會是一樣的,所以有經濟困難的家庭可以申請免費上音樂課。音樂屬于休閑愛好范疇,都能得到政府的補助,但相比之下其他教育類的機構,政府的重視度更高。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