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軍旅底色愛國歌曲赴邊疆鼓舞了一代代軍墾兒女
一支美妙動聽的歌曲
可以鼓舞一代軍墾兒女
因為一支歌,他們遠赴邊疆
寧可住地窩子、吃糠咽菜
也要為建設祖國邊疆作貢獻
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艱苦創業、開拓進取
讓理想變現實
使昔日戈壁荒灘變成綠洲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
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三五九旅指戰員一邊唱著“花籃的花兒香”,一邊生產勞動,用歌聲表達他們的心情。三五九旅的光榮傳統,也隨著進疆大軍被帶到了兵團。
在兵團成立前后數十年間,廣大軍墾戰士發揚南泥灣精神,挺進戈壁荒原,披荊斬棘,興修水利,墾荒造田。國內知名音樂家以及兵團音樂創作者圍繞兵團人屯墾戍邊的故事創作了如《凱歌進新疆》《新疆好》《戈壁灘上建花園》《草原之夜》《邊疆處處賽江南》《中華兒女志在四方》《送你一束沙棗花》等一首又一首家喻戶曉的愛國歌曲,讓兵團在收獲藝術芬芳的同時,也為傳承紅色文化留下靚麗一筆。
帶有軍旅底色的愛國歌曲當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當軍墾第一犁驚醒沉睡千年的亙古荒原,帶著軍旅底色、揚著沙漠雄風、融合五湖四海思想文化的軍墾音樂誕生了。
1949年10月,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蘭州、西寧相繼解放,10萬大軍云集河西走廊,準備進軍新疆。王震將軍在率領大軍翻越祁連山時豪邁地唱出了那首歌——《凱歌進新疆》。這首氣勢磅礴的歌曲隨即在部隊中傳唱開來,鼓舞著解放軍戰士戰勝大漠的風沙和雪山的酷寒,最終讓五星紅旗在天山南北高高飄揚。
上世紀50年代初,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減輕新疆各族人民負擔,駐疆部隊奉命開荒生產,屯墾戍邊。后來,張仲瀚將軍賦詩言志,寫下了“十萬大軍進天山,且守邊關且屯田。塞外風光無限好,何須重返玉門關”的詩句,抒發了軍墾戰士的博大情懷!胺畔挛冶嘲梁梦覙屌凇S薰芤粕,我開萬古荒……”由張仲瀚作詞、任友志作曲的這首《老兵歌》表達了南泥灣戰士高歌進新疆,軍民共建設美麗家園的情懷。
按照毛澤東主席“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兵團絕大部分團場建在沙漠邊緣、邊境一線。軍墾戰士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向亙古荒原、茫茫戈壁和沙漠宣戰。沒有運輸工具,他們就肩挑背扛;沒有牲畜,他們就用人拉犁開荒種地;食物供應不上,他們就用麥粒、玉米就著鹽水充饑。
火熱的勞動場景、忘我的拼搏精神,成了詞曲作家們的創作素材!秷F結建設新新疆》《生產大軍多榮耀》《保衛豐收》《伐木蓋營房》《棉花豐收組歌》《解放軍同志請你停一!贰稇饎匍_都河》……一首首屬于邊疆建設者的凱歌,深深地滋潤著艱苦單調的戰斗生活,激發著軍墾戰士們的熱情,激勵他們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經典歌曲吸收民歌旋律作為當時新疆的軍政領導人,王震將軍對部隊文化建設極為關心。1951年,王震邀請作曲家劉熾、舞蹈家戴愛蓮到新疆擔任民間歌舞會演的藝術指導。在疆期間,劉熾應王震的要求,以西北野戰軍第一兵團進軍新疆、建設新疆為背景與軍旅詩人馬寒冰合作,創作了《邊疆戰士大合唱》。該曲第三樂章中的《新疆好》,是劉熾根據維吾爾族民歌改編而成,感染力極強,成為這部大合唱中最出彩且最有影響的一部分。
“我們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場。戈壁沙灘變良田,積雪融化灌農莊……”《新疆好》不僅表達了邊疆戰士自豪、幸福和熾熱的激情,也將美麗富饒的新疆展現在廣大聽眾面前。
詩人馬寒冰用質樸、生動的語句,把天山南北遼闊的牧場、肥碩的牛羊、豐富的物產以及荒灘變良田、麥穗金黃稻花香的美麗景象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把新疆各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情形表現得栩栩如生。劉熾準確地運用了維吾爾族民歌優美、歡快的曲調和富有動感的節奏,使整首歌曲充滿濃郁的新疆地方特色,為馬寒冰的詩句增添了光彩。
1952年,在北京舉辦的全軍第一屆文藝體育會演比賽上,作為新疆的參選曲目,《新疆好》因風格鮮明、瑯瑯上口,在大賽中榮獲三等獎。賽后,這首歌曲又被錄制成唱片,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后,很快成為傳唱全國的經典曲目。
在天山南北廣袤大地上,兵團人墾荒造田、興修水利,取得了工、農、畜牧業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輝煌成就。在田歌、張加毅、王洛賓、袁鷹等詞曲作家眼中,這一切都是他們創作的源泉。
吸收借鑒當地少數民族音樂的優質因素,《邊疆處處賽江南》《草原之夜》等一首首在兵團創作,以及以兵團為創作素材的歌曲一經推出,便傳遍大江南北,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喜愛,激勵著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建設美麗新疆。
軍墾歌曲激勵有志青年“迎著晨風,迎著陽光,跨山過水到邊疆!偉大祖國,天高地廣;中華兒女志在四方。哪里有荒原,就讓哪里盛產棉糧;哪里有高山,就讓哪里獻出寶藏……”這是1964年,反映兵團生活的第一部大型紀錄片《軍墾戰歌》中插曲《中華兒女志在四方》的歌詞。
1963年,為號召和動員全國青年支援邊疆建設,王震將軍組織拍攝了《軍墾戰歌》。隨著《軍墾戰歌》在全國上映,影片中的歌曲《邊疆處處賽江南》《要把沙漠變良田》《中華兒女志在四方》一時家喻戶曉。
隨后,大批青年響應黨的號召,懷著“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情,踏上西去的列車,在火車汽笛的一聲長鳴中,告別了父母,告別了養育他們的故鄉,投身到新疆、兵團的建設中。
對于上世紀60年代剛剛踏入邊疆的青年來說,軍墾歌曲《送你一束沙棗花》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坐上大卡車,戴上大紅花,遠方的年輕人,到邊疆來安家……”《送你一束沙棗花》的歌詞形象生動。每當歌聲響起,支邊青年進駐新疆的場景就會浮現眼前。
這首歌是反映那個火熱年代兵團建設的一首經典歌曲,它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數十萬支邊青年高歌進新疆的情形。支邊青年們堅持自己的理想、堅守自己的信念,就像沙棗花一樣,根植于干旱的沙漠,永遠堅強地面對風沙的肆虐,絕不屈服、絕不低頭、絕不倒下!
這些來自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的支邊青年唱著《邊疆處處賽江南》《送你一束沙棗花》,源源不斷地充實著建設邊疆的力量,和軍墾戰士們一同艱苦創業、奮力開拓,使兵團真正成了歌曲中“糧滿倉、果滿園、棉如海、牛羊如云”的塞外江南。
勞動歌曲激發愛國熱情“勞動的歌聲漫山遍野,勞動的熱情高又高。生產運動猛烈展開,困難把我們嚇不倒。沒有工具自己造呀,沒有土地我們開荒啊,沒有房屋搭起帳篷。勞動的雙手能夠翻天地呀,戈壁灘上蓋花園……”《戈壁灘上蓋花園》這首歌唱出了軍墾戰士戰勝困難、滿懷理想的英雄氣概,展現了當年軍墾戰士們昂揚的斗志。
“石磙咕嚕嚕地轉,馬兒跑得歡。長長的麥穗干又干,今年又是豐收年。左手拉著馬兒,右手揚起鞭,喜在心上笑在臉,慶賀這個豐收年……”我們可以從這首《打場歌》中領略到軍墾戰士們經過辛勤耕耘收獲勞動果實的場景。
在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軍墾戰士們唱著《啊,光榮的兵團人》《向荒原進軍》《劈山引水造綠洲》等歌曲,風餐露宿,建渠引水,墾荒造田,在邊境一線、在荒漠戈壁建起了一片片綠洲、一個個農場、一座座水庫……在天山南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1962年“伊塔事件”發生后,兵團迅速調集干部和民兵趕赴伊犁、塔城地區,執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務,有效地維護了邊境穩定。
此后,兵團根據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在數千公里的邊境線上建起了數十個邊境農場,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國防屏障,為鞏固祖國邊疆發揮了巨大作用。
“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后頭;鐵絲網前種莊稼,邊境線上牧羊!鎸︱暄训慕绾,背靠偉大的祖國。我們種地就是站崗,我們放牧就是巡邏……”豪邁動人的歌曲,是兵團兒女無怨無悔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真實寫照。為了國家的最高利益,為了祖國西北邊陲的安寧,兵團軍墾兒女幾十年如一日,忠誠地履行著維穩戍邊的歷史使命。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