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流行的音樂風格變遷歷史
今天上網的時候看到一個有趣的視頻,用視覺數據整理出了1910年到2019年全球最流行的音樂風格。我拍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截圖發給大家分享。20世紀30年代最受歡迎國家,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搖滾音樂,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迪斯科和電子音樂,世紀之交的家庭電子音樂,以及近年來的嘻哈音樂。
這個視頻中的“人氣”是根據全球范圍內黑膠和實體CD的發行頻率和風格來判斷的。這個數據其實并不嚴謹,但大致來說,我發現了幾個規律:
1.隨著時間的推移,最流行的音樂風格和其他五大風格之間的絕對值差異變得越來越小
比如20世紀20年代,農村的流行系數為46.95,比第二、第三名的民謠和戲曲(分別為13.77和13.75)高出三倍多;2013年,第一hip hop和Techno、Punk、RB的差距其實并不大。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媒體越來越發達,以風格為單位獲得的曝光機會趨于平衡。現有的一些風格可能很難成為唯一的流量,因為它們占據了絕對的主流傳播渠道。
2.流行音樂榜首位置的更替是一個不斷反主流的過程
搖滾樂是從垮掉的文學和嬉皮士文化的反主流文化運動發展而來的,但其實過去100年任何一種最流行的音樂風格其實都是這樣的。1920年以前,歌劇是最受歡迎的。那些鄉村歌手用吉他歌唱生活和愛情。放下吉他后,他們可能是美國南部的棉農。他們抵制那些坐在歌劇院里接受繁文縟節的貴族、莊園主和貴族資本家。當以鄉村歌手為代表的文化群體有了足夠的技巧,反抗對象逐漸式微時,他們的文化成為主流。“流行”不是一種特定的音樂風格,而是一種描述音樂風格比例的狀態。我們今天鄙視的“大流行”可能是十幾年前的反主流文化主張之一。在搖滾樂流行的60年代,搖滾樂也是被鄙視的。
3.正是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革催化了音樂風格的流行
來看看上面說的流行趨勢:鄉村——搖滾——電子——嘻哈。背后對應的表演創作媒體有:聲學儀器——電聲儀器——電腦——手機。嘻哈音樂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美國街頭青年中播放,但為什么近年來成為主流?除了綜藝加持,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rap的創作和表演對硬件的依賴非常小。過去,演奏一個低音樂隊也需要一把吉他、低音提琴、鼓和音響設備,還要租一間排練室,費用會少幾萬美元。這么高的成本,如果家里不支持,靠自己是很難堅持下去的。然而Rapper就不一樣了。練歌,寫詞,找白臺上的Beat都可以用手機解決。入門成本低,創作周期短,自然吸引更多年輕人嘗試。畫
技術不會改變人們對藝術的感知,但會改變人們創作、表演和欣賞的方式。也許在下一個時代,“歌”的概念會消失,相當一部分音樂人會制作15-30秒的迷你曲目。觀眾會像做筆記一樣拼貼自己,哪怕聽歌是二次創作;但也許,人們會轉而反對科技的過度發展,迷幻搖滾甚至進步搖滾這種復雜而龐大的細分風格會復興。
在這里,‘一切都可以用手機解決’僅限于入門階段。任何一種音樂風格想要做好,都需要長期的投入。這里只討論硬件成本,無意貶低嘻哈音樂的文化價值。
然后說說這個視頻的不精確性:
1.在量化人氣的變量選擇上,本視頻只分析了制作方(發布音樂),沒有考慮消費方(購買音樂)。音樂從制作到上市到被觀眾追捧需要時間發酵;
2.在發布產品的選擇上,只考慮黑膠和實體CD,數字音樂不計入統計;
3.音樂風格分類混亂,有的年份大類大類比,有的年份細分風格大類比,導致數據零散;
4.雖然是世界性的,但實際上只是在西方,這些法律并不能完全適用于中國市場。當然,這不是視頻制作人的鍋。整個西方唱片行業對中國音樂文化和市場嚴重缺乏了解。比如五聲音階是中國的民族調式。但在維基百科的五聲音階詞條中,只有日語五聲音階是單獨分類介紹的,而漢語五聲音階只出現在參考文獻中。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