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演奏教育家紀凱分享他與鋼琴的藝術人生
“不是我選擇了鋼琴,是鋼琴選擇了我。我不僅要將鋼琴演奏作為我畢生的事業,對于鋼琴教育我更加擁有一份神圣的使命。”鋼琴家紀凱鏗鏘有力的開場白后,接下娓娓道來了他與鋼琴的藝術人生。
1975年紀凱出生在“冰城”哈爾濱一個普通的鐵路工人家庭。關于他與鋼琴的結緣,他還依稀記得當時的場面,在家里經過幾次爭吵后有一天爸爸跟幾個朋友浩浩蕩蕩地搬回來一個“龐然大物”。當時的那個年代各家連個像樣的電器都沒有,可是他父親卻不聽勸阻毅然拿出家里所有的積蓄買回了一架鋼琴。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街頭巷尾,大家紛紛投來驚恐、質疑和好奇的目光,紀凱的爸爸就這樣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以堅定的決心幫助紀凱走上了學習鋼琴的道路。這一路走來,有淚水也有汗水,有快樂也有悲傷,每當紀凱先生提起還感覺一切都歷歷在目,一切的成績都是那么的來之不易。
此后,他孤身一身去到沈陽、北京學習鋼琴,體會著與父母分開的痛苦。在父母、家人和所有恩師的幫助下,紀凱一路過關斬將,取得了俄羅斯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的鋼琴演奏碩士學位,獲得了德國、俄羅斯、美國及國內高水平級的鋼琴比賽的大獎,在國內外舉辦了多場鋼琴獨奏音樂會及各類大型演出活動,在國內外鋼琴領域都享有盛譽。
紀凱先生不忘初心,不僅勤苦地追逐著鋼琴演奏家的夢想,更加專注于鋼琴音樂教育。業界對于他所做出的貢獻也給予了大力表彰。在從教的三十多年里,他獲得教學類獎項幾十項,學生更是獲獎無數。在從教演奏的幾十年的生涯里,紀凱本人也擁有很多獨有的教學方法與見解。在他的一系列鋼琴教學法中,“閉目練奏教學法”是紀凱先生最先推薦給琴童們了解和使用的。
目前國內外青少年琴童中近視人群的數量在迅猛增長,琴童由于過多地識譜讀譜也無形帶來了巨大的眼部疲勞從而加重了近視程度,為學習、生活及將來的工作都帶來巨大的困難與痛苦。紀凱也是從少兒學琴起就近視至今,深知其所帶來的困擾,于是在演奏教學的過程中,精心研究出了這樣一套“閉目練奏教學法”,不僅自己受益,他也使得無數琴童在學習實踐運用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獲。
實踐調查顯示,當演奏者讀譜超過20分鐘左右的時候眼睛就會發生疲勞,所以紀凱首先要求學生把一首鋼琴曲分成很小的一個個單位,如一個樂節或幾個小結作為一個單位。練習的時候,首先分析這個單位樂曲的特點,盡快識譜記譜,然后閉目或遮蓋雙眼,在完全不看琴譜和鍵盤的狀態下進行練習。這樣既可以大大地減少用眼疲勞、提高對鍵盤的熟悉度,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琴童“邊彈邊聽”的鋼琴演奏必備能力。眾所周知,當人不用眼睛看實物的時候,聽覺就會非常專注和靈敏,其實這正符合了鋼琴專業演奏的最終目的——“聆聽”。鋼琴演奏者們如果多做閉目練習邊彈邊聽,會更快地提高他們的實際演奏水平,閉目練琴的同時還會更加熟悉鍵盤的把位。
紀凱先生還提到:“當樂者在完成獨奏、伴奏、室內樂及鋼琴協奏曲時,不僅肢體表演需要演奏者暫時將眼睛離開鍵盤,而且表演時需要與合作者及指揮做短暫的眼神交流,以至于在彈奏過難技巧的作品時,演奏者的眼睛都幾乎無法同時關注左右手的準確把位,這樣就需要我們對鍵盤的絕對熟悉,以至于在不看鍵盤的情況下做到出色的表演。”經過紀老師的閉目練習法完成整首作品的練習后,當演奏者睜開雙眼演奏時會因為熟練的鍵盤把位、敏感的聽力而非常自信以至游刃有余,這種專注力的練習也使得演奏時不會輕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這種方式既避免引起視力疲勞,還大大提高學生的背譜能力,增強他們演奏時聆聽的能力和對作品演奏的掌控力。
紀凱先生在介紹完閉目演奏法之后,還非常堅信地說:“我會本著這份使命努力發揚推廣鋼琴的閉目練習法,這對于今后的鋼琴教學和演奏都會起到巨大的發展性的意義。”
我們衷心期待紀凱先生憑借其獨創的技法,使鋼琴演奏這一藝術門類獲得新發展、新繁榮。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