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時代,音樂教育是否需要“慢”下來
文明不斷演進,時代變革的周期越來越短,“快”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標志:飲食快餐化,閱讀快餐化,娛樂快餐化。快節奏塵囂日上,外賣超時便要扣錢,網絡爽文泛濫成災,飯圈文化蒸蒸日上,這個時代沒有從前的車馬慢,甚至連人類的情感都變得廉價快餐化了。
但是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音樂教育卻需要慢下來,具備歷史底蘊的音樂是有內涵的,學好音樂更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更不能一蹴而就,真正的音樂是需要慢慢來的。
慢下來,厚積薄發更扎實現如今的音樂教育,市面上也到處充斥著“快”——30分鐘教你彈會一首曲子,學琴兩年保過十級,一個暑假的藝術特訓營助你考入理想大學,樓下琴行說10節課讓你變成“下一個郎朗”……而音樂從來不是速成,想“快”得從容不迫,就必須來自于“慢”得腳踏實地。慢下來,才能真正親近音樂。讓音樂融入我們的身體,流淌在血液中,給心靈留一片凈土。
著名古典主義音樂家勃拉姆斯,與其他的名家不同的是,早期沒有十分出色的交響曲作品。第一交響曲在他的創作生涯里持續21年,直到過了不惑之年才得以完成。最關鍵的是長時間創作于他而言是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與音樂交流。他不屑于寫簡單的作品,立志以貝多芬為標桿,希望寫出和貝多芬一樣高度的作品。所以,第一交響曲完成時他已43歲,這部作品也是最恢宏的一部。
不是21年的厚積薄發,他如何能不負眾望,創作的第一交響曲能被稱為繼貝多芬之后的第十交響曲,慢下來,厚積薄發學來的才更扎實。
慢下來,是初心亨德爾說過:“假如我的音樂只能使人們愉快,那我很遺憾,我的音樂目的是使人高尚起來。”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楚國宋玉在《對楚王問》也這樣的記載:“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這個時代音樂教育慢下來,需要一批能慢下來欣賞音樂的人,更需要一批能靜下來慢慢學習音樂的人。
其實可以仔細想想,送孩子學音樂,到底為了什么?是為了一紙考級證書?為了獲得大學快速便捷的入場券?為了成為燈光閃耀下的明星?還是為了滿足父母當年遺憾的音樂夢想?
不應當讓世俗禁錮和玷污了孩子學習音樂的純潔心靈,音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孩子對音樂的審美力、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開發孩子以后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培養孩子獨立,堅韌,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學會正確調控情緒,這才是音樂教育的初心。
慢下來,更高效有著“樂器之王”美稱的鋼琴,是很多孩子音樂道路上的起點樂器,盡管如此,不少家長都落入傳統鋼琴教育的窠臼——報培訓班,承擔高昂費用的同時,孩子學習方式卻相當單一。而近年來隨著智能設備的興起,加上疫情停課的特殊原因,智能鋼琴教育市場的巨大潛力也日益凸顯出來,不少廠商號稱“為智能而生”,但產品看似華麗外表之下,真實體驗后才發覺僅僅“看上去很美”。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