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古老排簫 揚州排簫制作匠人守護“天籟之音”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簫常見于展現揚州人文風情的詩詞名篇。近日,排簫制作技藝獲頒“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殊榮。作為簫的一種,揚州排簫是如何制成的?又有哪些精深技藝?這就帶您一探究竟。
記者昨天(7月12日)來到揚州市邗江汊河鎮徐集村,這里正在用排簫合奏大家耳熟能詳的江蘇民歌《茉莉花》,音色純美,超凡脫俗,別有一番韻味。作為“排簫制作”項目的發起人,李欣介紹,她最初就是被排簫的“天籟之音”深深吸引。
排簫不僅是中國也是很多國家的傳統編管樂器。排簫的制作歷史悠久,但從清朝中后期逐漸衰弱。因為“迷”上排簫,李欣萌生了傳續排簫制作技藝的想法。她不但鉆研中國古法,還讓身處國外的弟弟去歐洲的排簫學校取經,并將所學傳授給她。
就這樣“中西合璧”學習,李欣逐漸掌握了30多道制作工序。僅僅一道打磨,就不知做了多少回,雙手早已傷痕累累。
2005年,李欣作出大膽決定:選用國產竹子,量產排簫。她走遍揚州及周邊鄉鎮,尋訪散落民間的匠人,致力于傳統排簫制作的傳承。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排簫這一古老樂器得以復原。隨著電視劇《羋月傳》的熱播,排簫有了廣闊的市場。李欣團隊的“排簫制作技藝”也入選“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如今,還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通過嫁接新技術,他們還在網上推廣傳統技藝。
傳承非遺,守護“天籟之音”,為匠心點贊!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