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凡:從山村教師到中國民族音樂家
人物簡介
陳國凡,男,侗族,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中國戲曲音樂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會員。1938年8月出生,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人,侗族音樂家。1982-1998年任三江縣文化館館長,群眾文化副研究館員。廣西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文代會”代表,1991年被評為全區文化系統“優秀工作者”、1994年廣西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及1995年廣西文化系統模范工作者,2006年被評為南寧市“優秀文藝家。音樂作品《“埋美”打油茶》榮獲首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最高文藝創作“銅鼓獎”。2008年被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聘任為客座教授。
自學成才才華初露陳國凡自小喜歡唱歌,在小學讀書時,打腰鼓、扭秧歌、唱《兄妹開荒》,其樂無窮;上了初中,他擔任學校歌詠隊隊長、指揮同學們唱《歌唱祖國》。在一次唱歌比賽中,他唱《牧羊姑娘》獲得第一名。
陳國凡對歌的反應很靈敏,對歌的感覺特親切,每聽到一首新歌就想去學,一學就會唱,還常常教同學們唱歌。
初中畢業,陳國凡被分配到農村去當小學教師,負責上全校的音樂課(其實就是教唱歌),整天跟唱歌打交道。在侗鄉山寨、逢年過節或有什么喜事,總離不開唱歌。琵琶歌、笛子歌、茶歌、酒歌、侗族大歌……數不勝數。優美動聽的歌聲,尤如天籟之音,深深地打動了他,他開始對侗歌產生了興趣。晚上,他利用去學生家訪問的時候跑到歌師家去聽歌。為了把侗歌記下來,他想方設法找到一本有關記譜的書(一位在東北當兵的老鄉幫買的),如饑似渴地學習,把用簡譜記錄民歌的知識技能學習到手,進行專業記譜。
在農村,陳國凡一邊教書,一邊學音樂,很是不容易。學校有一架舊風琴,成了他唯一的伙伴。每天放學以后,就坐下來彈呀、聽呀,在鍵盤上摸弄。
自古以來,侗戲、侗歌沒有文字記載,全憑口頭傳唱。
陳國凡開始嘗試運用侗歌旋律,填入新詞,成為歌曲。憑著感覺,即興發揮,竟然初步取得成果。他的處女作歌曲《侗家黑夜出日頭》(覃光振作詞)就是用侗族“多耶”旋律,稍作一些改動,發表在1958年廣西《群眾藝術》上。
那時陳國凡剛20歲。打那以后,他對學音樂一發不可收拾。他的音樂才華初露鋒芒。次年,歌曲《侗家人人愛唱歌》(龍道云作詞)接著問世。這極大地鼓舞了陳國凡的創作熱情。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高安村任教期間,有一個黃昏,陳國凡去家訪,在河邊,他看見一群侗家孩子上岸后沐浴著夕陽很自然地唱起當地民歌,一個唱起,又一個接著唱起,十幾個孩子的歌聲連成一片,聲音猶如夜晚的溪流,像那春天飛舞的群蜂,和諧又明亮。家訪回到宿舍,他迫不及待把聽到的曲調記錄了下來,加上新歌詞,創作出了現在還廣為傳唱的侗族敬茶歌。
1962年,青島新聲音樂學校(函授)面向全國招生,他馬上報名讀了函授,開始正規系統地讀書。學習內容很多:《簡譜知識》、《怎樣讀五線譜》、《音樂概論》、《和聲教程》等等,學習的方式是自學教材,按時完成作業,寄給老師批改,然后經評分寄回來,還規定有考試(按階段考),考完發給畢業文憑,一切都很規范。誰知剛學完中專教材,準備轉入大專時,學校因政治運動而停辦了,他被迫中斷了學業。盡管如此,他沒有放棄,繼續學習《作曲法》、《和聲教程》等課程。
陳國凡將所獲得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創作實踐中去,寫出了不少歌曲作品。
1964年陳國凡參與創作侗族歌舞《侗家油茶千里香》(與薛有輝合作)、侗族酒歌《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先后參加地區、自治區會演并獲獎。1970年,他大膽采用苗族民歌作素材創作了歌曲《我有一支好苗笛》(金本崇作詞)在全區會演中獲獎,并發表于《廣西文藝》,編入了《紅水河畔歌聲揚》歌集。創作歌曲《歌唱教師張福全》唱遍了三江,全縣掀起學習張福全老師,為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新高潮。他的發奮學習,潛心研究,勇于實踐的精神使他的音樂創作能力得到快速提高,頻頻發表作品,頻頻獲獎,開始進入旺盛的創作階段。
專心創作歌響世界1975年秋,組織上把陳國凡從農村調到縣文藝創作組工作,他如魚得水,他的音樂才華從此得以充分發揮。至八十年代中的近十年里,陳國凡共創作各類音樂作品200多件,其中部分作品獲得自治區乃至全國文藝會演獎勵或刊登在省級和全國的音樂刊物上。他的代表作《歌唱侗鄉小平原》(與陸炳蘭合作,尹永作詞)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全國播放。同時,《歌唱侗鄉小平原》由中國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在全國發行,并編入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歌集《壯歌向著北京飛》,成為當時全國的時代歌曲之一。因此,他被吸收為廣西音樂家協會會員,成為知名的侗族音樂家。
陳國凡富于創新,勇于改革。他利用古樸的民族文化形式來表現現代內容,對侗族琵琶歌的彈唱風格在保留其原貌基礎上從音樂部分進行大膽突破,收到了極為良好的藝術效果。侗族琵琶歌《閃光的照片》(吳居敬作詞)表達一位侗族琵琶歌手對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深情懷念之情。他學習借鑒曲藝音樂的寫作經驗,從新的內容著手,用音樂將歌詞表達得淋漓盡致,演唱時催人淚下。《閃光的照片》由廣西人民廣播電臺錄制后多次對全區播放,成為侗族曲藝的優秀作品之一。
歌劇也是陳國凡十分喜愛的藝術門類之一。六十年代,他特別欣賞歌劇江姐、紅珊瑚、洪湖赤衛隊等名作。許多精彩唱段,他能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唱出來。他從中發現和感悟到我國優秀的歌劇音樂無一不是從戲曲或民歌中產生的。他大膽設想著寫一部侗族歌劇,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去開創侗族音樂的新篇章。
1978年,由吳居敬(侗族)、吳貴元(侗族)和過偉編劇的大型侗族歌劇《秦娘梅》(七場)誕生,他如愿以償地接受了該劇音樂主創的艱巨任務。《秦娘梅》根據傳統侗戲助郎、娘梅改編而成,如果運用簡單的傳統侗戲唱腔,顯然不能達到歌劇音樂的要求,于是他把大量的侗族音樂素材(包括貴州省、湖南省的)先來一個大清點、大匯聚、大團結,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功地塑造出了秦娘梅的音樂形象。《秦》劇由自治區文化廳專項撥款,派著名導演吳辰海執導,由柳州地區歌舞團排練演出,應自治區民委邀請,赴首府南寧作了七場匯報演出,受到自治區領導、文藝界專家及學者的廣泛好評。新華社當時對海外報道稱:“一部侗族歌劇在廣西北部山區誕生了。”可見其當時影響非同一般。
為了使侗族文化藝術能立足于先進的民族文化之林,讓侗歌唱響天下,陳國凡冒著三伏天的毒日酷暑、三九天的冰霜風雪,翻山越嶺走村串寨,一滴滴辛勤的汗水變成了一個個美妙的音符,一行行深深的腳印變成了一支支動人的歌曲。他在山野的曬谷坪上和侗胞們拉手搭肩唱“多耶”;他在蘆笙坪上和侗哥侗妹“踩歌堂”;他在鼓樓里和寨佬們唱“酒歌”;他在火塘邊和男女老少唱“大歌”。歌聲盈村溢寨;歌聲甜醉侗鄉。
陳國凡的工作得到了組織和同事們的認可,1982年,他被提撥為三江縣文化館館長。從此,他又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群眾文化事業上。他經常下鄉,協助鄉級成立文化站;在鄉村舉辦各種類型的文藝學習班;組織各種層次各種規模的的民族文藝匯演;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動。他尊重民風、愛護群眾、講究實際,工作扎實。舉辦文藝學習班,他自編教材,親自講課,結合實際,深入淺出。對來自各村寨的侗仔侗妹,他給予耐心輔導,真心實意幫助他們進步和提升。他贏得了廣大農村群眾的愛戴和尊敬,成為了侗鄉山寨傳授侗歌的新“桑嘎”(歌師)。他十分重視培養侗族藝術傳承人和接班人,輸送了一批批侗族文藝骨干到各類藝術學校學習與深造。其中幾位侗族姑娘得以選送到廣西少數民族歌手班學習,還把侗歌帶去北京演唱。楊彩仙、韋鳳仙兩個侗妹做夢都沒想到她們能榮幸地隨廣西少數民族藝術團赴香港參加亞洲藝術節,在大舞臺中展示侗族大歌的藝術魅力,她們為侗族人民爭了光,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陳國凡眾多的學生中有的考上了廣西藝術學院,畢業后分配到縣、地區、自治區專業文藝團體工作;有的當上中小學聲樂教師;有的下到鄉文化站進行基層文化工作;有的在農村成為新一代“桑嘎”(歌師),四處傳歌。
1986年,陳國凡創作的侗族琵琶歌《私奔》(鄭光松、鄭煥作詞)參加全國曲藝大獎賽,榮獲了表演三等獎,首創了侗族曲藝作品榮獲國家級獎勵的新記錄。他光榮地被吸收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當選為廣西曲藝家協會常務理事。作為廣西唯一的侗族曲藝音樂家,他多次出席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的全國性的曲藝經驗交流會。1988年,他創作的《“埋美”打油茶》榮獲首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最高文藝創作“銅鼓獎”!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侗鄉這塊土地默默耕耘了幾十個春秋的陳國凡到了花甲之年,可是他是個有先進的藝術世界觀的音樂人,有著不服老的個性,他要為新時代而創作,要再次拼搏,最后沖刺,決心把侗族藝術推上新的臺階,使之更上一層樓。
他與已經退休的老搭檔鄭煥創造性地構思了一組侗族風情歌舞,融歌、舞、樂“三為一體”,以侗族婚禮這一特有的民俗風情貫穿始終,把侗族大歌、攔路歌、酒歌、笛子歌、多耶、琵琶歌、牛腿琴歌、卯飯歌、賴油歌……連成了一串串五彩斑斕的珍珠似的,以其土而不俗、華而不洋的藝術風貌展現在現代文藝舞臺上。
從1987年率先首創侗族風情表演至1997年,陳國凡的侗族風情歌舞表演經歷了十年之久的藝術實踐。表演團由20人組成,其中17人是來自侗鄉的村民。他們在陳國凡的率領下,先在柳州、桂林、河池等地市縣的農村為群眾表演,后來竟得以邀請到全國部分大城市的各種藝術節進行表演。他們到過北京、上海、哈爾濱、包頭、石家莊、南京、福州、成都、青島、廣州等地表演了近千場,觀眾多達上百萬人。他們還專門組織為24個國家萬余外賓表演,令“老外”們大飽眼福,深得外國朋友贊譽。侗族風情歌舞表演團贏得了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贏得了一束束美麗的鮮花,贏得了一張張熱情的笑臉;這應該是那個時代非常先進又獨特的少數民族文藝活動了。
1991年,陳國凡率團在北京參加國慶演出時,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的接見并合影留念。他被中央文化部榮聘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會展演部”導演。他的主要生平事跡已收入中國群眾文化人物錄和中國文藝家傳集。
凡品不凡文化瑰寶1998年,陳國凡年滿六十歲,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可是,他所熱愛的侗族文化藝術事業,卻像那侗族的“嘎錦”——琵琶長歌永無休止,依然繼續延伸;退休當年,他的新作品《侗家小阿妹》(胡澤民作詞)在廣西音樂刊物《歌海》發表。
之后的十二年里,他的音樂創作再一次達到了頂峰。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獲獎的歌曲有30多首。2000年,與詞作家古笛合作的《年年都有三月三》收入了《古笛藝文集》(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他擔當了三江50周年大慶的場外活動音樂總監,創作了《美麗的侗鄉》等歌曲;2003年的《侗寨夜歌》(龍燕怡作詞)被《歌海》收入;2004年的《搶花炮》(安歌作詞)獲得《歌海》“風采”杯第四屆全國詞曲大賽優秀獎;同一年,《侗家花橋》(楊子達作詞)刊登在音樂刊物《歌海》上;創作了三江丹州4A景區申報的光盤主題曲《丹州謠》。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陳國凡走在時代的最前沿,為新農村建設和構建民族和諧社會創作了《蘆笙響去踩堂》(徐世寧作詞)收入了《歌海》;2006年的作品《苗家的星座》(徐世寧作詞)也刊登在《歌海》里;同期作品《快來侗家打油茶》(龍燕怡作詞)收入了《當代歌手喜愛的歌》(香港名人出版社)中。
2007年應三江縣文化局邀約,陳國凡創作了歌曲《跳起多耶》(李君作詞,廣西歌海雜志社)、《大中華,大團圓》(許德清作詞)收入了《當代歌手喜愛的歌》(香港名人出版社)中和侗語歌曲《唱出時代最強音》(陳國凡詞曲)。這三首合唱歌曲廣受歡迎,被選為許多侗族文化活動的宣傳歌、主打歌。比如2019年4月,柳州舉辦的廣西湖南貴州三省的侗族大歌展演“相聚紫荊花城。 唱響侗族大歌”組委會就把唱出時代最強音(第三版)作為宣傳歌曲,還策劃了現場千人同唱,場面壯觀,影響巨大,喚起現場民眾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無限激情。
2008年,陳國凡創作的《侗妹打油茶》(黃燦作詞)獲廣西南寧市文聯組織的“慶祝民歌節第十周年歌曲創作大賽”作品獎(2010年此歌收入了廣西《歌海》雜志)。同一年,他還創作了歌唱國家級文化遺產的寧明花山壁畫的《花山葩籟》(陸永生作詞),獲文化部的中國第五屆群眾創作歌曲大賽銀獎;《綠城的橋》(徐世寧作詞)收入了廣西音像出版社的《讓大地飛歌永遠美麗作品輯》。同期,他被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聘任為客座教授。
2010年,陳國凡創作的《侗妹打油茶》(黃燦作詞)再次獲獎,獲得了感動中國第五屆新創作歌曲大賽二等獎。同年,他創作的《美麗的侗家姑娘》(李君作詞)、《幸福走進我侗家》(若舟作詞)分別獲得文化部的首屆“民族之聲”全國聲樂、器樂作品征集活動銀獎和銅獎。《美麗的侗家姑娘》是一首男聲獨唱歌曲。在既柔美又高昂的樂譜中,抒情有愛地表達出侗族姑娘真誠無邪、寬厚博愛、勤勞友善的美好性格,吸引著聽眾有更多地了解侗族姑娘,了解她們生活的侗鄉山寨的感覺。《幸福走進我侗家》由侗笛音樂引入,女高音山野風抒情夢幻般地領唱,驕傲幸福地描繪著侗家風雨橋,然后是女聲多聲部合的輕快合唱,引領著眾人的思緒走過風雨橋,走進那多彩、祥和的侗家村寨。此曲侗族音樂元素多樣化,和聲共鳴優美恰當,通過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呈現給聽眾一個和諧幸福的侗鄉村寨的畫面。
凡品不凡!陳國凡能取得這些非凡的成就,離不開愛人賴漢英的堅定支持。他倆都是出生在1938年,是同鄉同街,同學同伴。幾十年來,他倆風雨同舟,分別在文化、教育的園地里辛勤耕耘,果實累累。她是陳國凡作品的第一聽眾和知音。直到今天,她依然喜歡聽陳國凡唱歌、伴他唱歌。
陳國凡是個熱愛侗族文化、有非凡創作能力的民族音樂家。憑著對音樂的敬仰,對侗歌的鐘情,對侗族的依戀,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侗族音樂的研究和創作。他的收集、整理和創作歌曲數百首,相當多的作品已成為侗族文化的瑰寶,給了桂湘黔無數侗族同胞一代又一代人溫暖和力量,給了桂湘黔無數侗族同胞一家又一家人開心和希望!
采訪札記見到陳國凡先生時,是在冬季一個漫天小雨且陰冷的下午。他坐在椅子上靜靜地望著窗外,一聽說唱歌,立即振奮了起來,聽他那激昂的充滿了故鄉情懷的歌聲,我想,先生的作品在大侗鄉地區能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經久不衰,一定是因為先生的每首歌都含有民族元素的原因吧!一個深愛自己民族文化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一定也會被自己的民族深愛!
陳國凡先生退休后定居南寧,盡管他長期在民族地區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南寧市音樂家協會的領導和朋友們欣然接受他加入協會,和他們一起搞音樂創作;廣西民族大學熱情邀請他去講授侗族大歌,請他擔任學校侗族大歌隊的指導老師;2008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第13屆青年歌手大獎賽,廣西代表隊聘請他擔任原生態組侗族大歌的指導老師,赴京參賽,獲得團體優秀獎;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邀請他參與研究廣西本土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聘任他為客座教授,把侗歌引進了高校課堂。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