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音樂會《絲路大河頌》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上奏響絲路頌歌
中國有一條世界著名的河叫黃河,有一段意義重大的路叫絲綢之路,有一種獨有的文體叫古詩詞,這些在一場交響樂中交匯碰撞,便譜寫出波瀾壯闊的史詩樂曲。
11月29日晚,由陜西交響樂團傾力打造的《絲路大河頌》交響音樂會亮相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演出由交響音畫組曲《絲路印象》、交響組曲《河》、《李清照詩詞組歌四首》三部分組成,呈現出中華兒女昂揚奮發、不畏艱難、向往美好的理想主義情懷,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
當晚,音樂會在交響組曲《河》中拉開了序幕,樂曲氣勢雄渾、旋律悠揚,《黃河之水天上來》取自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將進酒》,弦樂、木管聲部連同豎琴營造出了黃河之水汩汩流出的意境,勾勒出由遠及近的畫面,震撼人心。樂章《九曲黃河萬里沙》《欲渡黃河冰塞川》《黃河遠上白云間》,依次向觀眾展現了既古老又現代的黃河文化與黃河精神。音樂通過復調思維下的多層次布局,將黃河的亙古綿延、厚積薄發、堅韌不拔的形象展示得淋漓盡致。
李清照詩詞組歌四首,是將中國有著“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四首代表作編成的一組歌曲,分別是《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李清照的作品崇尚典雅,語言清麗,富有美感,以歌曲的形式去表現詩詞中的意境,西方古典音樂與宋詞在這里融匯交流,碰撞出藝術的火花。四首詩詞組歌由國家一級演員、陜西省歌舞劇院青年歌唱家沙莎演唱,沙莎優美細膩的唱腔將宋詞婉約細膩之感詮釋得淋漓盡致。她富有靈性的嗓音和李清照詩詞的典雅清麗十分吻合,其質樸的聲音底色將李清照作為一代女詞人的獨特身世向觀眾展現出來。
交響音畫組曲《絲路印象》是本場演出的亮點,凸顯出絲綢之路文化的悠久與宏闊。四大樂章《離離原上草》《策馬自沙漠》《穹廬向日開》《海上生明月》集中表現了最具代表性的古今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音樂家將草原、沙漠、高原、海上四幅美妙的自然畫卷徐徐鋪陳開來。
演出曲目由該團專職作曲、青年作曲家付明擔綱主創。談及創作初衷,付明表示,自己被絲綢之路所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深深打動,想用音樂將其表現出來。演出中,交響音畫組曲《絲路印象》是2015年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交響組曲《河》是2020年陜西省青年藝術人才資助項目。音樂會的三部作品均為全國首演。作品整體歷時5年創作完成,凝結了青年主創們的心血,他們都是“80后”“90后”的音樂人,絲綢之路藝術節提供了全面呈現的機會和平臺。樂曲中融入了民族音樂的諸多元素,如陜西地方戲曲碗碗腔的音律,又借用現代西洋樂來予以詮釋,讓本土元素和西方技術碰撞融合,是一種創新,也是一個突破。
擔綱本場音樂會的指揮是青年指揮家樊依蕃,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指揮專業,他和參與演出的演奏家都認為,能夠用樂器親邀觀眾感受中國瑰麗絢爛的傳統文化,感到十分榮幸和自豪。有現場觀眾表示,本場音樂會將西方古典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融為一體,將黃河的壯闊、絲路的繁華與詩歌吟誦融為一體,令人覺得耳目一新。
《絲路大河頌》最大特點是將黃河的壯闊、絲路的繁華與詩歌吟誦融為一體,將西方古典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融為一體,用奇思妙想的音符譜寫出新時代的恢弘樂章,吸引聽眾一同感受中國瑰麗絢爛的傳統文化。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