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教育:為藝術發展積蓄青年人才
新年伊始,伴隨社會對美育關注度的持續升溫,各大高等美術院校紛紛圍繞新時代藝術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制定發展目標和具體舉措。如何培養新型藝術人才?培養什么樣的新型藝術人才?成為業內外聚焦的熱點話題。
培養應用型復合型藝術人才去年年底,教育部強調要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藝術學承擔著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更需深入考量藝術人才培養的目標、方式與機制。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推動學科建設與產業發展、社會需求有機銜接,是藝術教育發展的突破口,也是藝術人才培養的著力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方曉風認為,新時代藝術學的發展呈現兩種趨勢:一是實踐性,這種實踐性將不斷隨著時代發展,日益與科技融合,藝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樣式和類型;二是產業化,藝術的發展將逐步與商業模式整合,在經濟社會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藝術學作為一門與社會生活、自然世界密切相關的學科,擁有與多學科相融的廣闊空間。比如,設計學作為藝術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自誕生以來便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近年來在助力產業升級、推動城市更新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高校設立跨學科設計專業,引導學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將藝術設計與物理學、生物學、地質學等學科相結合。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同濟大學、廣州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等院校師生,發揮工業設計的專業優勢,設計出應急隔離間、新型口罩、無接觸物流系統等,既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新方案,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圍繞生態環境問題,中央美術學院學生設計出不同藝術方案,旨在呼吁人們行動起來,保護地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責任感不斷增強。
未來,將新理論、新技術、新實踐引入藝術學學科建設,進一步打通藝術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藝術學深度融合,實現跨學科協同發展,是培養新型藝術人才的重要途徑。
構建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國藝術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中國藝術在世界舞臺上的精彩亮相,不僅需要更多優秀作品,也需要大量優秀人才。
當前,我國藝術類學科建設仍然存在模仿多于創新的問題。無論是招生考試、課程教學,還是理論體系、專業術語,其主要框架大多沿襲自上世紀,這給人才培養帶來一定影響。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認為,中國藝術學界需要構建民族化、國際化的原創性藝術理論體系。中國學者是有創新本錢的,即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現實經驗、中國人的勤勞與智慧等。因此,大到學科體系框架,小到專業術語,都應立足本土、跟上時代。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程提質對于藝術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怎樣提升課堂質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課堂、寫入教材,是不少高校的共識。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表示,學院將著力推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新藝科”建設。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指出,學院要構建視覺藝術東方學知識體系、課程體系和成果體系,建好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辦好“中國藝術大講堂”。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到,讓藝術教育扎根本土,不僅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有益實踐,更是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的必然要求。
改進基礎教學工作,是提升高校藝術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抓手。當前,一些藝術學專業基礎教學訓練方式較為刻板,基礎課等同于技能課,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一些藝術通識課內容雷同,形式單一,難以實現藝術普及功能;一些造型專業的基礎課,缺乏對中國傳統造型和用色知識體系的傳授。幫助學生打好中華文化基礎,需要高校從教學、研究等領域展開相關實踐。
為此,一些高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引入課堂,啟迪學生智慧,涵養家國情懷;一些高校定期帶領學生到敦煌等歷史文化勝地,進行藝術考察,深化對中國藝術傳統的認知;一些高校增加實踐課程,開展支教扶貧、社區服務、鄉村改造等活動,帶領學生深入生活,鍛煉實踐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與此同時,一些高校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積極探索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與國際知名院校開展課程交流合作,讓學生擁有更加開放的國際視野;積極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時刻浸潤在美育氛圍之中……這些舉措,都為培養高質量藝術人才隊伍提供了更多空間和可能。
探索資源共享的協同育人機制縱觀近年來引人關注的新設文科專業,如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藝術管理等,都與時代發展和現實需求密切相關,都是學科交叉融合的成果。許多高校自覺行動起來,探索構建跨院校、跨專業、跨行業的協同育人機制,讓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四川美術學院統籌推進西部工業設計中心和重慶美術公園建設,積極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讓學生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中迅速成長。魯迅美術學院與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上海汽車集團等多家企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為我國汽車造型藝術美學研究與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搭建良好平臺。南京藝術學院借助各藝術院校科研力量,啟動藝術學名詞審定工作。“第二課堂”的開展,既拓展了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多維認知,也為社會貢獻了充滿活力的創新智慧。
促進學界業界優勢互補的同時,盤活高校自身專業資源優勢,也是藝術人才培養的關鍵。一些高校積極探索“雙學位”“主輔修”等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整合提升本校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比如,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開設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專業,著力培養具有扎實工程基礎和設計功底的復合型創意設計人才,授予畢業生自動化、工業設計雙學位。山東大學在本科專業目錄以外,圍繞特定學術領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養,推出“國際組織與跨文化交流”等主題系列課程,使專業培養更加靈活,與社會需求更加匹配。這些育人機制,為培養更多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鑒。
藝術從來不局限于同一面貌,藝術人才培養同樣如此。各高校立足時代和社會發展,發揮自身優勢特色,盤活校內外資源,把藝術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把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必將為藝術發展積蓄更多青春力量。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