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弓弦民族樂器之王二胡發展越來越倒退
前言:
二胡是我國流傳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弓弦民族樂器。胡琴好入巴渝曲,萬里還鄉釃酒樽,一語道盡了二胡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只有二胡能夠彈奏出家鄉的曲子,哪怕還有萬里,也有著迫不及待的歸家之心。在民族樂器薪火相傳的今天,二胡卻始終難以做到中興,哪怕在眾多民族樂器中的知名度頗高,二胡的受眾依舊寥寥無幾,太接地氣了也是二胡難以傳承的一個現實原因,一首二胡曲道盡了人間喜悲,二胡的發展卻越來越倒退!
生于盛世,卻奏著悲歌哀曲
二胡的歷史和其他民族樂器比起來并不算悠久,最早起源于唐朝,到現在為止已經存在了一千多年。二胡最早并不是漢族樂器,發源于我國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在剛出現的時候名字叫做嵇琴,孟浩然曾在詩中寫道: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過。多少文人墨客都曾被一首二胡曲傾倒,但是二胡剛出現的時候模樣可與我們現在熟悉的完全不同。
"奚琴,本胡琴也,兩弦間以竹片軋之",最早的二胡基本上都是以竹竿、竹軫、竹筒制作而成,只有兩根弦,然后用一根竹片夾在兩根弦中間演奏,彈奏出來的音律也極為簡單,后世的二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歷史長河中日趨完善。二胡同樣也是出現于北方的樂器,隨著唐朝的開放與融合逐漸流向了全國,由北方來到了南方,當年黃河以南地區的人民習慣性的將邊疆的少數民族稱為胡人,所以二胡最開始也被大家稱為是"胡琴"。
唐朝初年,戰事頻發,胡琴在戰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在詩中寫道: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此處的"胡琴"就是我們熟悉的二胡,到了宋朝,回去拿的地位依舊很高,并且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弓弦由竹片變成了馬尾,二胡的演奏能力大大提高。到了明清時期,二胡發展的已經相當完善了,和我們現在見到的二胡基本上是一樣的,再加上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的興起,胡琴可以說是傳遍了大江南北。
此時的胡琴種類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豐富和擴充,一把小小的胡琴也根據曲種的不同,演變出了很多的類型,就比如京劇里的京胡,豫劇中的板胡,蒙古族的馬頭琴,維吾爾族的艾捷克等等樂器,全部都是由胡琴變種而來,民間流傳最廣的還得是漢族的二胡,明清時期的二胡整體以琴頭、弦軸、琴桿、千斤、琴碼、琴筒、琴弦、琴弓8個部分組成,可以演奏出更多完整的旋律,音調也更加婉轉動聽。
來自于民間,始終被社會歧視
二胡與其他民族樂器有著很大的區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二胡的出身,在歷代統治者眼里二胡一直都是比較粗俗低劣的樂器,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目前已知的各種史料中,琵琶、古箏、笛子等樂器都頻繁出現在宮廷宴會慶典之中,唯獨不見二胡的身影。在宮廷中備受冷眼的二胡,卻在民間大放異彩。
在北宋時期,二胡的演奏技巧已經相當完善了,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一個關于二胡的小故事:北宋年間,有一位叫做徐衍的二胡藝人,演奏技藝相當高超,就連皇帝都聽說了他的名聲,于是就把徐衍請進宮中演奏,徐衍在朝堂之上也絲毫不露怯,一手二胡拉的是蕩氣回腸,聲情并茂,可就在這時,突然"嘣"的一聲,拉斷了弦,"二胡"也變成了"一胡",眼看龍顏大怒,徐衍急忙發揮畢生所學,用一根弦繼續演奏,居然毫不受影響,演奏完畢,深受皇帝賞識和贊嘆。但即便如此,二胡依舊始終不被宮廷貴族重視,頂多在玩樂之時出現,缺少了貴族的助力,二胡的發展進程一直非常緩慢。
尤其是在戲曲、說唱、歌舞、宗教音樂等處備受重視,二胡也成為了地位卑微的民間藝人賴以謀生的工具,在一些亂世之中甚至成為了"叫花子的樂器",這也就導致二胡的地位越來越低,到了清朝年間二胡更是觸怒了皇帝的忌諱,直接禁止在戲曲演奏中使用二胡,直到民國時期,二胡才算緩過來了,逐漸在戲曲中復蘇,這也與封建王朝的結束有著很大的關系,皇權的獨斷專行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二胡的發展與創新。
一直到近現代,二胡才再一次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就二胡本身而言,近現代絕對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期,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音樂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開放與繁榮,一系列優秀的二胡演奏家緊緊抓住了時代的洪流,賦予了二胡第二次生命,從1915年開始,現代二胡大師劉天華先生就創造了《病中吟》、《良宵》等優秀的二胡音樂作品,堪稱絕唱,劉天華先生更是大膽的將二胡和現代樂器結合在了一起,大大的提升了二胡的可塑性,借鑒了西方樂器小提琴等弓弦樂器的演奏方式再一次改進了二胡的寄走技巧,大大提高了二胡的表現力,二胡的地位也得以提升,在如今的梨園行中,二胡更是成為了不可替代的存在。
隨著近代教育的發展,二胡從街頭賣藝的工具進入了高等學府的課堂,在民族樂樂團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逐步形成了"教學相長,人才輩出"的局面,從被主流輕視的求生工具成為了具備極高鑒賞意義的"弓弦樂器之王"。如今二胡不僅僅是中國的財富,更是成為了走向世界的中華符號,成為了中國民族樂器在海外的標志性符號。
傳統文化保留難,繼承更難
從劉天華建立二胡學科到如今,二胡的發展到底是在進步還是倒退?也是眾多二胡學者與愛好者思考的問題,從二胡技藝來說,技巧豐富了不少,但是名曲卻越來越少,作品的數量上來了,能被大眾耳熟能詳的作品卻越來越少了,除了那首《二泉映月》,幾乎沒有什么二胡作品被世人熟知,二胡創作的內容上創新了,但是內涵卻越來越淺薄了,倒不如古人流傳下來的古曲深刻動聽。
二胡曲也分為兩個派別,一類則是比較現實的風格,更容易被大眾多接受,就比如《漢宮秋月》、《二泉映月》、《蘭花花》等作品,都比較接地氣,旋律更加上耳動聽,哪怕是對于那些基本上沒接受過二胡相關學習的人來說也可以完美鑒賞,還有類似于《長城隨想》這種類型記載歷史事件、緬懷現實過往的曲子,技巧不算多豐富,但是情感表達極其充沛,這種類型的樂曲一般受眾也比較窄,所以傳唱度較低。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種不中不洋的樂器,就比如所謂的"二胡協奏曲"、"二胡狂想曲"一類的,這些曲子的創作者本身難免被人懷疑有玩弄技巧的嫌疑,首先樂曲本身表達的情感都未必能夠感動作者自己,未必不是無病呻吟,也讓人懷疑是否是在拼湊堆砌。二胡本身是來源于民間的樂器,但是這些作品卻一味的強求高調與華麗,摒棄民間審美,完全違背了二胡創作的初衷,也是近現代眾多二胡作品中飽受爭議的存在。
關于二胡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還得看聽眾怎么說,自古至今,二胡只有兩個聽眾,一個是老百姓,一個就是懂行的職業演奏者,早已在歷史長河中斷了個根的二胡也早已失去了數以萬計的普通聽眾。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現代的二胡曲實在是太"洋氣"了,各種協奏曲,狂想曲橫空出世,和各種樂團搭配在一起演奏,看似相安無事,實則水土不服,除了極少數能夠聽懂其中門道的職業聽眾以外,大多數普通人都難以欣賞,導致二胡現在成為了圈內人圈地自萌的樂器,如此看來,二胡倒像是退步了。
結語:
傳承傳統文化,雖說要創新,但到底是還不是忘了老本,尤其是樂器內在的靈魂,二胡本身來自于民間,講述的是民間故事的喜悲離合,雖進不得大雅之堂,但也能反映古代市井的民生百態,不少崇洋媚外的演奏家卻為了拉高自己的檔次,結果卻丟失了二胡本來的魅力。縱觀二胡一千年來的發展演變,向世人展現了這件藝術瑰寶本身的特性,仍有不少的后來者為了弘揚二胡魅力而鞠躬盡瘁,然,要想再一次讓二胡實現中興,創新固然重要,也要在創新的同時深度挖掘二胡本身的魅力,傳承千年文化之美,古為今用,借鑒西方文化卻又全盤西化,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和堅守傳統的和諧統一,讓世界領略到獨屬于二胡的魅力。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