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聲和電子樂器能否取代傳統樂器
幾百年來,人類一直享受著傳統樂器帶來的音樂美感;但就在上個世紀20年代時,電子樂器開始悄悄地出現,到了30年代以后,電聲樂器也開始流行,至今,電子樂器和電聲樂器簡直風靡世界各個角落,并在樂壇中呈現出三足鼎立的狀態,傳統樂器、民族樂器、電聲和電子樂器也都在爭奪著音樂的大舞臺。
在解釋電聲和電子樂器能否取代傳統樂器之前,有必要解釋一下下面的名詞:
電聲樂器
就是利用電-聲轉換的物理原理制造的樂器,發音原理與外形都不改變,只是利用傳感器拾音,再經過放大后發出聲音;如:電吉他,電貝司等。
電子樂器
就是利用電子學技術,用電子元器件組成的電路,模擬傳統樂器的聲音波形,然后制作出各種樂器的音源,在經過放大后發出聲音;此時,發音原理改變,外形不怎么變。現在的技術大多是采用“數碼采樣”來還原傳統樂器的音色。
傳統樂器
大家都知道了,這里就不做解釋了。
問題是:很多有自己見解的人,大都認為傳統樂器不可能也絕不會被電聲樂器或電子樂器取代。
但當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后,你一定會覺得傳統樂器很有可能被取代。
這里所說的取代,并不是要取代所有的傳統樂器,例如:對于某件民族樂器,可以作為文化遺產保留;但對于其他已搬上舞臺的常用樂器都有可能會被取代。例如:我們現在所見的,所用于演奏的鋼琴、小提琴、吉他等,都已經取代了原來的古鋼琴、古小提琴、古吉他。
我相信:傳統樂器一定會被電子樂器取代。請接著看如下分析: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了,我們看到的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無人公交車,就是例證。
許多年以前,就有音樂家制作了自動演奏的魔鬼鋼琴和小提琴,也就是初步解決了不用人工演奏的問題;現在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怎樣用電子樂器模仿人的各種情感表達和其他不同的場景再現,并把一首曲子用 N 種不同的感情來處理。目前,智能機器人在模擬人類的思維運用上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但還遠遠沒有達到和人完全一樣的功能;不過,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將來智能機器人一定會代替人類做很多事情;需要警惕的是:千萬不要讓機器人取代人類的事情發生。
將來,電子樂器一定會完全智能化,完全可以做到:你看著這件樂器在外形上與眾不同,但你聽到他發出的聲音卻分辨不出真假。
中央電視臺曾播出一個視頻:自動演奏鋼琴彈一段曲子,然后讓另一個小男孩也彈奏同一個曲子,演奏之后,居然聲音的相似度接近99%,鋼琴家郎朗同時也給出了真實的評價。
1.下面的視頻是錄制中央電視臺的,各位看過之后有何感想呢?
這種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例子將來會有很多,也會令我們不斷的吃驚。
三類樂器的現狀
現狀是:三類樂器并存。也許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并存,這取決于人類是否在進步。
現在,我們大部分人聽到和看到的大部分音樂是電聲樂器和電子樂器演奏的,包括電影音樂、電視音樂、獨奏和獨唱音樂會、以及其他媒體播放的音樂;人們聽到和看到的只有一小部分是傳統樂器演奏的,包括交響樂、協奏曲、民樂獨奏合奏等。
法國電子音樂家讓·雅爾,把電子音樂發揮的令人難以想象,光控音樂演奏,無線操控的機器人舞蹈等,都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到的;其音控燈光、電子音效,更是讓人感到光怪陸離,意亂情迷。
新世紀音樂的音樂家,希臘裔美國籍音樂家雅尼·克里索馬利斯,把傳統樂器和民族樂器以及電聲樂器和電子樂器,完美地結合起來,讓人有一種音樂已經面目全非的感覺,那種震撼的效果,絕非世界上最大的交響樂隊所能做到。
這兩個音樂家,用他們做的音樂證明了樂器的發展遠沒有達到頂峰,證明了這三類樂器完全可以如此完美的并存。各位可以在網上找到相關的視頻。
在中國的流行樂壇上,現在也普遍認可用混合樂隊演奏樂曲或給獨奏獨唱伴奏;在網絡上也還有很多音樂創作及編輯軟件供音樂工作者選用;他們根本不用花很多錢去請樂隊,就能用MIDI制作出以假亂真的音樂,而這些都使傳統樂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如果人工智能樂器持續發展下去,早晚有一天,傳統樂隊會失去存在的意義,演奏家們只好把樂器作為生活中的一種休閑方式和樂趣,“孤獨的”給自己演奏著“牧羊人”。
至此,我們沒有一點必要去探究電子樂器和電子音樂的起源,我們更關心的是它們如何發展和進步,更關心的是人工智能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驚喜或驚嚇。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