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對18-19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
01什么是人文主義?
14到17世紀,有一場運動在意大利興起,她披著復興古典文化的外衣,實則宣傳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思想,這場運動被稱之為文藝復興,它的核心思想體系就是人文主義。
人文精神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進步,它讓活在神學禁錮之下的人們開始人類的自我關懷。人們開始拿起思想武器,為維護人的尊嚴、價值,與神學觀點對抗。
人文主義有三個境界:第一是關心肯定人的價值,即是要有人道主義精神;第二個境界是理性,即是對真理的追求;第三個境界是超越,體現在對生活意義的思考和多元化的追求。
人文主義繪畫
后來,在17-18世紀的歐洲,又掀起了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進一步傳播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精神到了第二種境界,即理性的定神,這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
02什么是古典音樂?
如果用理論來解說,很難理解,說簡單點,古典音樂就是在錄音技術沒有發明之前,以管弦樂為主要演奏形式的歐洲音樂,曾在十八世紀中期至十九世紀早期的奧地利、德國、法國、意大利等這些國家流行。代表人物并不多,從巴赫到貝多芬,有名有號的差不多就幾十個代表。古典音樂的代表,大家熟知的有海頓、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肖邦,類型分為管樂和弦樂兩部分,主要用到的樂器有: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技擊樂器、鍵盤樂器、弦樂器。
長笛
03西方古典樂器與中國傳統樂器的對比。
西方樂器的音域比中國樂器普遍的要寬,中國的古典樂器中,基本上沒有4和7這兩個音,這兩個音需要變聲才能演奏出來。例如中國的笛子與西方古典樂器長笛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國的笛子對初學者來說想吹出聲音很難,但西方長笛發音比中國笛子簡單,不過,按鍵比中國笛子多,按音難度比中國笛子大。
中國古代的弦樂器和管樂器一樣,基本上也沒有4和7這兩個音,這兩個音也是需要變聲才能演奏出來。例如古箏上想演奏4和7,是通過按3和6按出來的,力道不準,音就不準。西方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音級都比較多,比較全。
西方樂器
有的看到鍵盤樂器這個稱呼覺得不認識,但說鋼琴就覺得很熟悉了,不錯,就是鍵盤樂器之王,發明于18世紀。管風琴也是鍵盤樂器,我們國家古代沒有鍵盤樂器,所以此項無法對比。鋼琴有88個琴鍵,音域之廣,獨領風騷。
04人文主義促使中世紀音樂進入古典音樂階段
人文主義出現的時間比古典音樂要早得很多,曾經的中世紀音樂,也可以叫宗教音樂,在歐洲很多國家,基督教在教育、政治、精神等領域占據統治地位。中世紀的音樂,是用來對神或者耶穌歌功頌德的,只在教堂中對上帝演唱,不用樂器。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后,人文主義思想開始深入影響人們的生活,15后,在人文思想的影響下,歐洲音樂的大小調式逐漸形成,并逐漸發展。16世紀后,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發展,人文主義也漸漸成為人們的精神必需品。17世紀后,啟蒙運動席卷歐洲人們的精神領域,宗教也進行改革。人文主義引領著音樂,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即巴洛克時期。
很多音樂家受到人文思想影響后,就把這種思想帶入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巴赫、亨德爾等偉大的作曲家,寫出了大量具有人文精神的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中世紀音樂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開始進入古典主義音樂階段。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古典音樂包含了兩個時間段:“前古典時期”和“維也納古典時期”。
“前古典時期”的音樂,還沒有擺脫宗教音樂的陰影,大部分還是宗教音樂,例如巴赫的音樂。雖然他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但他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寫的音樂中,宗教音樂占據了主體地位,例如《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當然,人文主義的影響是無形的,他的宗教音樂和復調音樂已不同于中世紀死板的宗教音樂,受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影響,他的作品富于哲理性和邏輯性。所以他也創作了大量的世俗音樂,他的創作涉及了巴洛克時期的大多數音樂。他的作品中,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這些情感正是人文精神的第一個境界:即關注人的情感和價值,他還在作品中肯定了大膽革新的人文精神。宗教和世俗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就算后來后雙目失明,巴赫也沒有停止創作。
05人文精神促使古典主義音樂進入浪漫主義音樂階段
隨著鋼琴的發明和完善,加上音樂家的創作,十八世紀三十年代到十九世紀20年代,歐洲音樂進入維也納古典主義階段。代表人物有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這三個音樂家被后世稱為“維也納三杰”。
貝多芬
十八世紀后,啟蒙思想已經很成熟,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風起云涌,早朝的人文主義也發展出了更豐富的理論體系,人文主義發展到了第二個階段:追求理性和科學。此時,人文精神不再僅限于對抗神,還要對抗封建思想和封建統治。想要結束封建統治和封建禁錮,人文主義里需要人們有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和理性的精神,英雄主義精神,還有更深的情感關懷和需求,才能得到想要的自、平等和民主。所以,此時的音樂不再像中世紀音樂一樣歌頌神,它要歌頌人民的英雄情懷,贊美人類的情感需求,正視人類自身的情感體驗。
貝多芬的音樂充滿了人文主義的情懷,他的一生追求進步、自由和民主,體現了強烈的反抗封建的精神。例如他的代表作品:《英雄交響曲》洋溢著英雄主義的氣息,表達了在這個革命的時代,追求自由民主啟蒙精神;《命運交響曲》更是讓人驚心動魄,歌曲里堅定的人生信念、崇高的追求、向命運挑戰的勇氣、為自由獻身的精神,這才是人文主義的凝聚與升華。耳聾的貝多芬,一生都在和命運抗爭,
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奧!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還有莫扎特、海頓等,他們用自己的音樂,訴說了人們高雅的追求,體現了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表達了對人的情感的關懷。音樂的終極目標,便是人類情感的傾訴和關懷。
莫扎特
貝多芬說,我為什么要作曲?——在我內心的東西必須將它釋放出來,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貝多芬羅西尼和韋伯的部分晚期音樂作品已表達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風格強烈、自由、奔放,有“樂圣”之稱的貝多芬用他的《悲愴》《月光》等代表作品,架起了通往浪漫主義音樂的橋梁,浪漫主義音樂對自然充滿了熱愛,對未來充滿了幻想。它是人文精神第三個境界的體現:足于塵世生活,追求靈肉和諧,并有超越性精神追求。
人文主義自從產生后,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形成人類的財富,深刻的影響了音樂的發展,使音樂富有情感,音樂的內在生命力得以增強。正因為如此,音樂才具有了穿透人類靈魂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杰·格勞特著,汪啟璋等譯.西方音樂史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