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有沒有天賦并不是最關鍵的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但沒有那1%的一的靈感,只會成就一個努力的傻子。
天賦的確存在,具體點說,就是先天賦予的大腦或身體機能,而這些都可以歸類為先天的基因因素。或許有的人真的天生對音樂就很敏感吧。
現代醫學的進步,讓我們慢慢發掘了大腦的各項機能和潛力,大腦中的確有一部分區域負責音樂類,比如對音樂的感知,對音樂的傳達等等。
從身體其他部位來講,舉個例子,彈鋼琴如果有一雙非常大的手,或許會是一項優勢;耳朵從小就對音符很敏感,這些就是先天的生理上的優勢。
但是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人,有些人在音樂方面擁有潛在的能力,但卻沒有學過音樂,這種潛力便永遠的埋藏下去。說天賦一詞,也許確實并不是絕對的公平吧。
但有一件事卻與天賦沒有直接關系:在學習音樂之前是否是一張完好的白紙!
這常常體現在一些后天的,對音樂的接觸方面:如果我們在正式學音樂之前,就接受了一些不好的思想指導,也許會對往后的音樂的學習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
其中一個很大的影響就是對音調,音準的把握。
我曾經遇到過一些被稱為“音準不好”或是“經常唱跑調”的人。他們確實沒有學過音樂,但他們因為在自己接觸音樂的過程中,沒有受到正確的指導,憑著自己的理解來建立音樂價值觀,但最終自己的音樂感知能力出現了偏差,而這種偏差往往是難以糾正的。
再舉一個大的方面——唱歌。
如果有些人在學音樂之前和之后,嗓子就已經出現了問題。比如說變聲期大吼大叫,把嗓子喊破了,喊沙了。或者是因為抽煙而破壞了嗓子的各項機能,也許他們唱歌就很難把握好了。
很多音樂老師總是說,最難教的不是那些完全沒學過音樂的學生,而是那些在正式學習音樂之前,就對音樂有了錯誤理解或習慣的學生。
因為完全沒有學過音樂的學生會一心一意地跟著老師的想法去學習,老師也可以用自己的正確理念去不斷地雕琢他們。
而對音樂有錯誤理解與習慣的學生,他們往往是最難教育與糾正的,就像是已經被胡亂涂抹過的畫紙,想要在這個基礎上畫出一幅美好的畫卷,這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所以說學音樂有沒有天賦并不是最關鍵的,而是從一開始,學生就有沒有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所以作為家長或教育者的我們應該怎樣做?
1.培養音樂能力要“趁早”
如果要培養孩子根深蒂固的音樂素養,幼教,早教是必不可少的。但這里我并不提倡家長用嚴厲的方式逼迫孩子去學音樂,而是通過音樂的熏陶與感染,讓他們自主地愛上音樂。當然,如果他們能夠主動去接觸,去學習音樂的具體方面:比如學習一件樂器,學會正確的唱歌等等。這些實際的行動可以讓他們與音樂的距離更加親密。
2.保證身體的健康。
尤其是關于音樂感知的器官,比如演奏樂器需要雙手,唱歌需要嗓子,聽音樂需要耳朵。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機體,在音樂表現上終究會有所不足,所以不管是對學音樂或者是整個人生來講,保證身體健康是必要的。
3.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音樂“境界”
能否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是自己的音樂境界能否提高的關鍵。如果一個人只顧著學習而沒有反思的話。也許他的音樂道路會離正道越來越偏遠。能夠主動的進行反思,便能夠創造出音樂以外的哲理,這就是藝術家的境界。
大多數人從一開始都是普通而平凡的,偉大的是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某種境界。
莫扎特曾在信中向他的父親抱怨說:“人們都只夸我是個天才,但沒有人知道我每天花費數小時的練習。”可見,天才之所以被稱為天才,還不都是后天努力的結果。
總之,天賦也許存在,但它不是學音樂的必要因素,一切還是看后天的努力程度。所以,我們決不能把自己的失敗歸因于天賦的不足。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