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地理:薩爾茨堡的音樂人生
去奧地利這個國家的時候,不得不說薩爾茨堡是非常重要的一站。
因為這個仙樂飄飄的城市,是兩位著名音樂家的故鄉:他們是生于18世紀的曠世奇才莫扎特,以及相隔152年后出生的指揮大師卡拉揚。
這里還是奧斯卡獲獎影片《音樂之聲》的拍攝地,而這部電影的原型——二戰期間愛國將領馮·特拉普上校一家,就生活在薩爾茨堡。
把這三者奇妙地聯系在一起的,是全球范圍負有盛名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在每年的七八月間點燃全城火熱的音樂情懷。這座在奧地利原本排名第四的城市,因為與音樂有關的這一切而享譽世界。
相信進入薩爾茨堡的每一位旅行者,都會被如影隨形的莫扎特氛圍所感染。以莫扎特命名的巧克力店、禮品店、唱片店、劇院、學校、咖啡館、廣場、飯店等無處不在。
莫扎特的頭像被印在巧克力盒、巧克力球上、冰箱貼上、徽章上、服飾上、招牌上、會唱歌的小提琴上,更深深地鐫刻在每一位音樂愛好者的心上。
莫扎特的故居坐落在薩爾茨堡糧食大街9號,普通的街道,不是很寬,那座被柔光籠罩的金黃色6層小樓也并不很顯眼,險些被我們走過了。
還好,當時正巧有一群“莫粉”聚集到那個門口,熱烈的交流聲把我們召喚了回來。著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就誕生在這里,因此又被稱為“費加羅之家”。
這個故居已被改造成紀念館了,陳列著莫扎特生前使用過的樂器和手寫樂譜、書信以及手繪舞臺劇布景圖等。
因為沒有中文導覽,我們英文又不嫻熟,所以只能大略瀏覽。據說館內珍藏了一縷莫扎特的金色頭發,可惜沒有瞻仰到,過后不免有些遺憾。
小小莫扎特天賦異稟,從6歲到16歲之間的10年時光,經常被身為宮廷樂師的父親安排和姐姐赴歐洲各地“演奏旅行”。童年、少年時代幾乎都在奔波演出,而故鄉始終是他休憩的港灣。
直到16歲他才結束漫游生活回到故鄉薩爾茨堡暫時安定下來。在保守而封閉的大主教手下供職雖然衣食無憂,但卻被侮辱與控制,失去自由的人格。
幾乎每一部關于莫扎特的傳記文學都會提到他最終與大主教決裂的這個橋段,代表著他脫離束縛,成為一位自由音樂家。然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自由音樂家沒有固定收入,意味著生活會時時陷入困窘。
但是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準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于我,對于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
在莫扎特的音樂生涯中,他作曲之輕松與神速,和生活的拮據與艱難形成強烈的反差。他音樂里沁人心脾的美妙和歡欣,與凄婉的身世也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
1791年,在順利完成《魔笛》的演出后,心力交瘁的莫扎特離死亡僅一步之遙。在創作《安魂曲》的時候離世,由于經濟原因沒有一場得體的葬禮,甚至連棺木送到墓地的時候,都未有親友在場。
唯有創作未央的《安魂曲》成為他自己最后一首殘缺的悲歌。這個時候他已經遠離故鄉薩爾茨堡10年之久。
“在音樂歷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人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這是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對他的贊美,一語道破絕代風華。
我從薩爾茨堡帶回了一盒莫扎特巧克力,這是當地特產,表達了故鄉人對這位音樂天才的甜蜜紀念。舍不得吃,最終轉送給了一位熱愛演奏莫扎特的朋友。似乎只有這樣才不辜負久久縈繞于心的那一份情懷。
薩爾茨堡人為紀念莫扎特,創立了莫扎特音樂節,也就是薩爾茨堡音樂節的前身。而將這個音樂節推向巔峰狀態的就是卡拉揚。
他親自導演與指揮音樂節長達30多年。在赴奧地利之前,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卡拉揚在薩爾茨堡》,這部片子真實再現了晚年卡拉揚在音樂節期間排練、演出、編輯母帶等珍貴情景。
這位追求完美和藝術極致的指揮家,在排練現場是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的。紀錄片一開始就是跟拍卡拉揚排練歌劇《摩西和艾倫》的過程。
兩位主演在他的耳提面命、細節糾錯中一定是受益匪淺的。看紀錄片時已經明顯感覺到兩位演員在受到卡拉揚點撥后,歌唱和表演的提升。
影片中卡拉揚說:“由指揮完全掌控樂團的時代已不復存在,我可以做的就是把樂隊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方向,讓他們自由發揮。你不用緊張,給他們自由,一旦他們意識到該去做什么就會去做。這是40年來我一直遵循的原則。”
畫面一轉,就呈現出他那如大理石雕塑般冷峻高傲的側臉。在音樂面前他卻從來沒有任何的專制和倨傲,反倒收放自如而從容。
據說有一天,卡拉揚在故鄉的懸崖邊看到幾只雄鷹在天際飛過,頓時感慨道:“我喜歡雄鷹在翱翔中表現出的和諧之美。我敢肯定,它們不僅僅為了尋找食物,一定是享受到了飛翔的樂趣。”
每一次看卡拉揚大師昂首站在舞臺上,展開雙臂揮動指揮棒時,就仿佛看到一只展翅的雄鷹傲然于天地間。
這位有些高傲追求華美的殿堂級大師,墓地卻是在薩爾茨堡附近的一座人煙稀少、清冷寂寥的小鎮上。車子經過那里,走很長時間才見到一兩個人影。
據說他的墓碑只是簡單的一行字:赫伯特·馮·卡拉揚(1908-1989)。曾經叱咤樂壇,揮棒指點江山,終是洗盡鉛華,任由熠熠閃光的絲絨大幕徐徐落下。
一生與音樂相伴,逝去卻是悄無聲息。
薩爾茨堡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愛樂之城。莫扎特、卡拉揚的巨星光芒,始終照耀著它。音樂之聲始終環繞著它。這里有電影《音樂之聲》紀念品商店,還有專門上演《音樂之聲》的木偶歌劇院。
流傳著薩爾茨堡音樂節最受歡迎的家庭演唱組——馮·特拉普上校一家人的故事,那些音樂和故事妙不可言,從未褪色。
我們湊巧是在7月底去的,音樂節的預熱氣氛已經開始在城市各個角落蔓延。街頭巷尾常常會看到拿著各種樂器演奏的音樂愛好者,有些樂器古怪得叫不上名字。
有些樂器卻是日常生活用品,比如街角那位極酷的短發女子,專心致志地利用一排紅酒杯演奏著美妙的音樂。
走過街道、廣場、公園等地,常常看到各種音樂會的海報,也有舉著牌子求購某個音樂會入場券的人,看樣子端莊文雅得很,似乎不像黃牛黨。
由于時間限制,我們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音樂會場次。但是,在薩爾茨堡永遠不會有錯過音樂之聲的遺憾。就在我們去著名的米拉貝爾宮殿和花園參觀時,趕上了一場免費的露天音樂會。
這座建筑曾是電影《音樂之聲》中女主角帶著孩子們歡唱"Do-Re-Mi"的地方。來聽音樂會的有穿著奧地利蓬蓬袖襯衫、繡花圍裙等傳統服飾的女子,也有鼻子、耳朵、嘴角到處串滿亮閃閃圈環的嘻哈青年;有相互挽著胳膊的優雅老年夫婦,也有蹦蹦跳跳的孩童。
他們一旦進入露天音樂場的區域,立刻止住歡聲笑語,安靜地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
此時此刻,演奏的作品正是莫扎特。執棒的年輕指揮家,正在像卡拉揚一樣展開雙臂,凌空飛翔。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