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最地道的音樂,講述重慶人自己關于傳統音樂的那些事
音樂是人類交流的語言,而經過世代傳承的傳統音樂,是我們全人類的共有財富。
在重慶市眾多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音樂無疑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重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造就了一大批極富地域特色的傳統音樂,許多音樂到現在都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將生產和勞作中的各個場景與音樂結合,創造了一系列優美而動聽的民歌,講述著自己民族的生活故事……
今天,重慶記憶系列就來講一講關于傳統音樂的那些事。
川江號子,是川渝地區川江流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傳統民間歌唱形式。號子的唱詞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
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
其實,千百年來傳唱的川江號子唱的是自己還是前輩的生活。千百年來,這些號子流傳下來,形成一種歷史悠遠的傳統。“川江號子是長江的魂魄”,有精通川江號子的長者說到。
川江船工號子猶如一個濃縮了的情感世界……由于川江船工號子所獨具的魅力,使之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史料記載,南溪號子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千百年來在南溪當地廣為傳唱。
它的雛形是土家族農民在勞動中解乏鼓勁的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與薅草鑼鼓近似。2006年,南溪號子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溪號子的主要特點為一人領唱,兩人扮尖聲,數人幫腔,從而形成高、中、低音互相應和,在天野之間蕩氣回腸的天籟之聲。它是土家族音樂文化的遺存,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傳達出許多古老的歷史文化信息。
號子曲調本身的氣勢恢宏、山歌的凄婉動人之“絕”,不親自聆聽,很難想象。南溪號子在深山峽谷里回蕩了上千年,但隨著近幾十年社會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今已極少有人學唱,是真正瀕臨消亡了。在此也呼吁大家多多關注南溪號子!
萬盛的金橋鎮是遠近聞名的“吹打樂之鄉”,其中金橋吹打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主要流行于金橋鎮及其周邊地區。
金橋吹打產生于宋元時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在長時期的傳承中,金橋吹打形成了喜慶類、生產生活類、喪事類、民間傳說類等類別,曲目達一千余首。
金橋吹打有音域寬、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強等特點。其最顯著的特色技巧是清代劉多二創造的“馬風聲”,演奏中嗩吶高鳴酷似馬嘯,鼓響“得格斗”猶如馬蹄聲,曲至高潮,馬嘯與蹄聲共鳴,演示出萬馬奔騰之勢,由此形成名聞遐邇的“馬風聲”派。
目前,金橋鎮有造詣的吹打樂手年事漸高,相繼謝世,年輕人參加吹打者日趨減少,一些絕技難以傳承,接龍吹打與金橋吹打均處于瀕危狀況,急需搶救保護。
石柱土家啰兒調與唐代巴渝地區廣泛流傳的竹枝詞一脈相承,具有悠久的歷史,被譽為“竹枝詞”活化石。因便于即興編詞,富于生活情趣,啰兒調旋律簡潔,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內,腔中少有裝飾,行腔起伏流暢,易于掌握,便于傳唱。
啰兒調音韻淳樸而濃郁,曲子音調與石柱當地土家族方言的四聲聲調緊密結合,率真地表現了土家人樂觀、豁達、睿智、幽默的性格,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和韻味。蜚聲海內外的《太陽出來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族啰兒調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可惜的是,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演唱者越來越少,啰兒調的傳承同樣面臨困境,已瀕于滅絕。
早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就載有以木洞山歌為主體的“巴人歌謠”,中間經戰國時代的“下里巴人”、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凡在春播的插秧時節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節,人們在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廣闊的田野上,即可聽見那此起彼伏的一首首高亢、粗獷、清脆、悠揚的巴渝山歌。有勞動號子、風俗歌、表演歌等多種樣式。
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發展的基礎,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謝世,傳承出現斷裂,木洞山歌面臨瀕危境地。搶救、保護木洞山歌,不僅可以豐富巴渝民歌藝術,而且也將促進中國民歌藝術的豐富和發展。
在當今,越來越多的非遺卻正面臨著失傳的境地。但是,相信隨著保護意識逐步深入人心,保護手段日益進步,保護能力日漸加強,理論研究更為深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的。
拯救和傳承非遺,勢在必行!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