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聽音樂需要懂音樂嗎
音樂,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聽各種音樂。在這一點上,大家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對音樂本身的認識上,卻是千差萬別的。通俗地講,就分兩種人:一種人“懂音樂”,一種人“不懂音樂”。
前者是有一定音樂理論和鑒賞水平的,但人數占比較小;而后者就是我們普羅大眾。
對于中國的80后及之前的人來說,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學校的音樂課程基本是擺設,所以在樂理方面幾乎全是“樂盲”,90后以后也不樂觀。所以毫無疑問,“不懂音樂”的人,始終是絕大部分。雖然我們說不上太多的所以然來,但我們同樣長著兩只耳朵,同樣的享受著音樂。
所以問題來了,聽音樂,我們到底需要懂音樂嗎?懂音樂與不懂的人,誰聽音樂比較幸福?
有人說,當然要懂,別說成為專家,多少懂一些理論知識比較好,要不,聽到一首好歌后,不是“好聽”就是“我喜歡”,說不出第三句話來了,顯得淺顯蒼白。而且,只有你懂了音樂以后,才會有能力去發現更多真正的好音樂。要不,就一直只能停留在什么流行聽什么的階段。
也有人說,聽音樂為什么還要懂音樂?音樂本就是用來愉悅自己的,感覺好聽就行了唄。哪怕我一個字不說,音樂它確實令我愉悅了,這就是目的。一定要說出一番專業的話來裝下格調嗎?需要那么功利嗎?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也許很多人很好奇,懂音樂的人,或者說音樂的專業人士,他們是怎么聽歌的呢?在成為一名專業人士前后,在聽音樂上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我曾在網上看到,有一位音樂制作人用一句話進行總結,這句話是他讀研究生時的導師在第一節課講的第一句話:你再也不會正常地聽音樂了。
當然,這個正常不正常是相對以前來說,相對作為一個普通聽眾來說。從你真正邁入音樂門檻的那一天起,你的耳朵就永遠不會回到從前了。如果用兩個名詞來代表的話,你已經正式由“情感式欣賞”,轉向“批判式欣賞”。
其實不只是音樂,對于任何一種藝術,你對它的欣賞水平的提高是不可逆的。當你感覺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越來越通透,能瞬間領悟到作品的藝術閃光點和不足之處,但不可能再以當初純真懵懂的狀態去感受它了。比如電影導演,他拍出來任何一部電影,他絕對不認為自己拍出來的是爛片,直到上映以后從觀眾的反饋才知道。因為他沒法以一個普通觀眾的眼光去感受自己的電影。同理,一個音樂人做出來一張專輯,到底能不能獲得聽眾的喜歡,聽眾又會最喜歡哪一首,在發行之前音樂人也猜不到。
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位音樂制作人,他心里一直有個無法實現的愿望:如果我還能夠用我“未受教育的”、公正的、純潔的耳朵聽一遍我自己制作的音樂,那會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情感式欣賞
我們普通大眾對音樂的欣賞,基本就是情感式欣賞。我不懂你音樂制作中各種門道,也捕捉不到樂器演奏的那些小細節,甚至發現不了演唱中的一些細微瑕疵。什么律動啊,音程啊,共鳴啊,和弦啊……都是些什么東西嘛,我只要音樂給我的直觀感受。要么旋律悠揚凄美,要么是曲風大氣澎湃,要么訴說深情動人,要么節奏勁爆激昂……總之是要直戳人心,讓我振奮,或讓我流淚,那才是好音樂!
否則,你說得再高級,那也不值一提。
批判式欣賞
批判式欣賞的前提,是你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理論和鑒賞水平,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去表達你發現的東西。比如專業的音樂人士聽到一首歌后,大多是這樣評論的:
這個底鼓的聲音有種空氣枕頭的感覺。
這個歌手的聲音很有顆粒感,氣息也充沛,但副歌轉調部分稍顯生硬。
這首歌和聲很飽滿,和弦的進行很有意思,小提琴SOLO部分用了弦樂鋪底。
我本以為這是一個 Dotted 1/4 Delay,但聽到后面發現是一個 1/8 Delay 掛一個 Dotted 1/4 Delay 的壓縮鏈。
批判式欣賞也不是一味地挑刺和批判,優秀的地方要表揚,不足的地方要批評,總之要有的放矢,而不是籠統一句“好聽”或“不好聽”。
作為一個音樂從業人士,當然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打底,擁有批判式欣賞的能力。但作為普通聽眾,到底需不需要去掌握這些呢?
“華語樂談”認為,這個因人而異,順其自然即可。如果你是熱情的音樂愛好者,而且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些音樂理論方面的書,或在網上找相關內容來學習。這個可以是長期性的,讓自己對音樂的認識面慢慢地增長,慢慢地擁有能夠解析音樂的能力。然后你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越來越美妙的體驗,到一定時候回頭再看,你甚至想嘲笑當初的自己,仿佛是那只坐井觀天的青蛙。
但是,如果你沒有這方面的欲望,僅僅把音樂當成生活中一件調味品,也不必苛求自己去浪費這方面的時間。情感式欣賞所獲得的幸福感,并不弱于批判式欣賞,甚至勝過批判式欣賞。因為你選擇的范圍更廣嘛,從羅大佑到王菲,從四大天王到鳳凰傳奇,從汪峰到刀郎,聽到什么都覺得好聽。而當你欣賞音樂的眼光越高,發現好音樂卻越來越少,整天嫌棄這個挑剔那個,心里反而更孤獨。呃,也許這也算“高處不勝寒”吧?
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大多時候很難達成一致,甚至會有強烈沖突的。廣受大眾歡迎的“好歌”,可能是專業人士眼里的“垃圾”。而專業人士所認可的“高水平作品”,也許沒幾個普通歌迷喜歡。
比如最近播出的《歌手》第一期,觀眾投出的前三是華晨宇/周深/MISIA,而網上的專業樂評人更認可的前三是MISIA/袁婭維/黃霄云。這就是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的差異:華晨宇炸裂的臺風更有視聽沖擊力,而專業人士喜歡從技術層面去解析,認為MISIA的演唱更加無懈可擊。
雖然這樣的爭議一直都會存在,音樂上商業與藝術的矛盾也永遠不會消失,但情感式欣賞與批判式欣賞,卻并非一定要趨同一致。
就好比:
吃一道菜,不一定要了解廚師的烹飪過程,只要覺得好不好吃就夠了,除非你是一個專業的美食評論家;
在網上讀一篇文章,也不一定要弄清文章的構思與寫作技巧,只要知道精不精彩就行,除非跟我一樣,你也是個天天爬格子的人;
看一場球賽,你也不一定要掌握所有戰術理論,只要一句看得過癮或不過癮就行……
但是,如果你真的什么都懂的話,當然更好咯。
就音樂方面來說,現實中那些學習音樂理論的人,大都是因為學業或工作,純粹因為聽歌而有意去學習的人并不多。如果你為了更好地欣賞音樂而去學習,這很好。只是沒必要刻意地去學幾個音樂專業詞匯,就是為了讓別人看起來我很懂的樣子。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