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童的音樂靈性在開放的音樂教學中插上翅膀
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 藝術,它作為素質 教育 的重要 內容 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特別是在激活學生創新潛能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兒童是與音樂最親近的人群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兒童天生都應該是一個音樂家,每個兒童都喜歡在音樂中游弋。然而實踐證明: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相反,傳統小學音樂教育失落了"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的創造特質,卻以傳授音樂知識、訓練音樂技能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教學半徑,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域內,使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地位,創新的意識和熱情受到極大的抑制。
美國 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 學習 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發生興趣。"這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基礎。立足實踐,我建立了一種以主體性、創新性等為特征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使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 、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變過去由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活動,讓學生在經歷音樂實踐過程中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以滿足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表現"和"自我 發展 "的需要。搭建讓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臺"和"夢想劇場",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讓音樂課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開放的音樂教學目標
縱觀我國 目前 的小學音樂實踐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許多教師把音樂課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了音樂知識的認知和音樂技能的訓練上。在某些人看來,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看這節課學生掌握多少樂理知識,唱會多少歌譜?而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更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我們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從該學段的學生特點、教學大綱要求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來審視小學音樂教育時,顯而易見,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在感悟音樂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學音樂教學追求的主要目標。因此,認知活動和技能訓練活動不應該成為其主要內容,培養學生"音樂耳朵"才是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核心。 開放的音樂教學目標是指音樂教學目標的多元性,我們當然決不排斥音樂知識與技能,而是指能在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前提下,又能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而不是僅僅關注其中的某一方面。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這是音樂家發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們每位音樂工作者應該做的是:假如音樂是清泉,就讓它流得更歡;假如音樂是熔爐,就讓它燒得更旺。讓音樂成為學生人生中最大的快樂,提高不斷的接觸、參與音樂,讓他們深入音樂藝術的殿堂。
以前,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遵循了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開始把音樂教學的目標分為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基礎目標是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向學生提出學習音樂的態度、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發展目標是在保證達到基礎目標的前提下擴展開的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和發展潛能而設定的。學生的音樂基礎是參差不齊的,其中不乏音樂感覺一般的普通學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對于這類學生的教學,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傳授必不可少,但過分強調這方面的訓練,可能會使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熱情消耗殆盡,對音樂產生厭倦感。這時,教師就要努力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獲得創新性的發展。比如音樂欣賞,同樣的音樂往往可以讓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聯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欣賞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活動,并且是帶有很強主觀性的。誰能說"五音不全"的學生沒有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學生的內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樂就具有這種巨大的對于學生個性差異的"兼容"作用。
二、開放的音樂教學過程
音樂是時間的、表現的藝術,在眾多藝術門類中,它的創作自由度是最高的。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過程并不是封閉的、孤立的。它應是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與對音樂的實踐辯正統一的過程,是教師主帶作用的發揮、學生主體能力的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是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是極具開放性的。開放音樂教學過程,應為學生拓展音樂學習空間,創設廣闊的自主創新的音樂學習環境。為此,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探索。
讓音樂與生活溝通起來,營造廣闊的音樂教學空間。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橫向聯系,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 影響 。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 自然 。如《搖籃曲》一課,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媽媽的特點,準備了很多娃娃,讓學生親身體驗做一天爸爸媽媽是多么辛苦,從而進行愛父母、尊敬長輩的教育,在活動中巧妙地將歌曲教學、創編表演、打擊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讓音樂與活動溝通起來,給予自由的音樂想象空間。音樂最具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象、解釋,來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而主題活動恰恰就能提供這樣的自由。游戲、表演等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音樂活動過程的展開,來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 問題 ,探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象,自由創造。
讓音樂成為師生溝通的情感橋梁。在開放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大多數時間可以走到學生中間,縮短和學生的距離。教師是導演,有序地領著孩子走進音樂的殿堂,不斷給孩子新的內容,讓他們有新的發展。教師又是演員,與孩子們一起歡歌跳躍。教育心理學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系,那學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師相處,接受老師的教誨。同時在這種平等、和諧、熱烈的氛圍中,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和創造的積極性。我在課堂上經常鼓勵那些比較內向的同學大膽說、大膽想、大膽唱、大膽演。這種鼓勵支持的態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語言,能樹立學生進步的信心,讓學生在寬松友好的學習氛圍里感受美、體驗美。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