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音樂,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一切知識的老師!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說過: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習音樂,讓他們在音樂的天地里翱翔。孩子能夠對音樂產生興趣,這不僅有助于開發他的想象力,還有可能激發他的音樂細胞。
下面,我們來看看寧峰的故事:
前不久,奪得第51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金獎的寧峰對記者說:“從一開始,我并不知道會走上這樣的專業道路,我的父親也沒有硬性要求我成為小提琴演奏家……”接著,他開始講起了學琴的經歷。
據他說,學琴的原因是父親很喜愛音樂,但由于父親的那個年代不可能專門學習音樂,也因此,父親希望他學習音樂。于是,4歲的寧峰才開始學起了音樂。
在學習的過程中,父親始終在他身邊“陪讀”,一直到他上初中。他學到的父親也學到了,有時,父親還會糾正他理解錯的地方。
小的時候,當看到同齡的小朋友在院子里耍,就覺得自己不快樂,因為自己做完作業之后還要練琴,真的是好羨慕那些小伙伴!
在17歲那年,寧峰需要獨身一人去英國留學,而其他的孩子卻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這多多少少讓他內心有些失望。不過,就是在陌生的環境中、才讓他得到了磨煉:陌生的環境、緊張的學習,每月生活費最少也要800元~1000元……這些壓力讓寧峰更加努力了。在最后一年,寧峰爭取了更多的獎學金,還獲得了演出機會。據他說,英國留學的那段時間讓他長大了,也真正懂得了音樂。
雖然一開始寧峰學音樂并不是自發性的,但在最終他還是熱愛了音樂,并從中獲得了不小的成就。獨自在國外生活的經歷,不僅讓他了解到了生活的不易,也讓他明白了音樂的美好,演奏的美好。
在家庭中,父親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習音樂。當然了,這并不是說讓父親一定要將他們培養成音樂家,也并不是要把他們培養成第二個郎朗或者李云迪,而是要讓他們懂得音樂的美好,用音樂滋潤心靈。
那么,父親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呢?可以從以下入手:
1.運用動靜結合的方式
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他們很天真可愛、活潑好動,自控能力較差,因此,父母們要運用動靜交替,情景交融等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孩子在動、靜、聽、看、辨、唱的音樂世界中,仔細感受和體驗。
2.選擇不同的音樂素材
在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的時候,父親一定要選取一些孩子感興趣的素材,這樣才能夠被孩子所接受和接納。除此之外,還要選取一些貼近孩子生活,孩子有切身體驗的素材。
3.父親準備教學語
什么是教學語?是說父親要在培養孩子音樂興趣的時候,加上一些點綴性的音樂語言。這不僅可以突出音樂活動的特點,還可以激發起孩子的興趣,從而間接地傳授知識。
比如:節奏語,可以用拍擊身體動作來表示。在日常生活,可以讓孩子感受音樂速度、力度等,從而培養孩子的節奏感。
手勢語,也就是用手勢代替語言。手勢語不僅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還可以通過手勢更直接地向孩子傳遞信息,以及表達出內心的情感。
體態語,也就是父親用動作來向孩子傳遞感情,并引起孩子的注意,起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體態主要表現在眼睛、臉部、四肢,它可以以一種無聲的語言向幼兒表露和傳遞內心的情感。而且,充滿笑容的臉還可以讓孩子覺得有親切感,從而更加有精神。
4.讓孩子來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父親可以調動起孩子主動求知的積極性,并給予他們一些空間,讓孩子自己來表現。只有孩子自己愿意表現,他才能夠更快地融入到音樂中。
在孩子自己表現的時候,父親不要打斷他們,也不要嘲笑他們,而是要讓他們在自編、自創中探索,產生一種動力和自信感,從而有了學習音樂的興趣。
比如:在閑暇的時候,一家人給孩子搭建一個小舞臺,讓孩子在舞臺上盡情地表現自己。不管是唱歌、舞蹈,還是演奏樂曲,這都能夠體現出孩子的音樂天賦和學習的積極性。
當然了,音樂的表現手法還有很多。在孩子擁有一定的音樂興趣后,父母們可以放一些音樂,讓孩子們欣賞。
總而言之,父親要不斷提高孩子的興趣,幫助他們在音樂中融入深厚的感情。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激發孩子們對美感的定義,讓他們喜愛音樂,融入音樂。
學習音樂不是讓孩子非要成為音樂家,而是要讓他們懂得音樂的美好,用音樂滋潤心靈。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