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音樂人小柯:寫中國觀眾愛看的音樂劇
好音樂不會被埋沒
不久前,小柯來到天津和平文化宮,與觀眾分享、暢談即將來津上演的《萬萬不能》《等你愛我》《因為愛情II》《我變了,我沒變》四部音樂劇。小柯說:“音樂劇的創作離不開我寫歌這個老本行。至于表演,也是一個圖開心的事情,我們現在的團隊在一起很多年了,大家磨合得很到位,相信觀眾走進劇場就能看見。”
小柯是北京人,出生在一個音樂之家,父母都是搞音樂的,“所以從小家里的‘藝術細菌’密度就很夠”。在首都師范大學音樂系畢業后,1995年,小柯成為職業音樂人。他也做過歌手,在當時推崇原創音樂的“紅星音樂生產社”發行了第一張專輯《念來去》。
半年后,他覺得當歌手不好玩兒,于是專心回去寫歌。“當然呢,因為我會唱歌,有時候還唱,所以大家就老認為我還是歌手,其實我給自己寫的歌都沒有特別火,但是,也有很多給別人寫的歌,經常被認為是我唱的,也挺對不起人家的,哈哈。”
談到為什么不做歌手而轉做幕后,小柯打趣說:“因為我太胖了。如果讓我以減肥為長期的生活原則,我不愿意。寫歌是我這么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因為寫歌沒有人關心你的形象,我在寫歌的人里還算相貌出眾的,對吧?”
2007年,小柯開始創作音樂劇,2012年,又在北京開設了小柯劇場,專門演出音樂劇,一路走來,轉眼已過去十年時光。外界環境在變,但是在他心中好音樂的標準從未改變:“你要洞察人們內心的思想,通過創作引起他的共鳴,而不是簡單的技術上的‘蠻好’,我特別害怕人們用技術來表達‘蠻好’,比如音色、手法、節奏,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你傳遞的情緒是不是能打動人。”他從不擔心好作品會被埋沒,因為首先應該判斷這個作品是不是真的好,“假如我是老板,當我發現一個能讓我賺錢的人才,我為什么拒絕?機會沒有大家想得那么枯竭。”他堅信好的藝術品一定有商業價值,“藝術與商業這二者不是對立的,商業是水,藝術是船,商業會載著藝術這艘船駛向遠方。”
近期小柯來天津做了兩次音樂劇演出,每次來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天津和北京離得這么近,很多文化都是相通的。像老北京我們總說是一種‘爺文化’,天津所謂的‘哏’,其實也是一種‘爺文化’,這是一種高傲的、不屈服的、骨子里樂觀淡然的處世態度。也正是這種文化底蘊上的認同,讓天津觀眾在看我們的劇的時候,能有很好的體驗。”
與《將愛》結緣二十年
慶幸寫下當時的人生
記者:最早熟悉小柯老師是您那首經典的《歸去來》,是在1995年,對吧?
小柯:對,《歸去來》是1995年香港TVB拍的古天樂、李若彤版《神雕俠侶》的內地主題曲,詞曲都是我寫的,是由胡兵和希莉娜依演唱的。這也是我第一首被大眾熟知的作品吧。
記者:您可以說是音樂界的“爆款能手”,像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里的音樂都是出自您手,當時那一批歌曲的確十分驚艷。
小柯:真是回憶殺了,哈哈。當時創作這部劇音樂時我27歲,導演張一白歲數也不大,包括演員李亞鵬、徐靜蕾、廖凡、王學兵,我們都是大學剛畢業闖事業,開始團結在一起做事。當時我在寫的時候沒有考慮過太多,就是寫了我們當時的人生。像《遙望》的勵志篇、純情篇,《等你愛我》《誰》《我還能做什么》,包括所有氛圍音樂和插曲,都是表達那個時代年輕人真實的內心所想。沒想到的是,這部劇播出之后會那么火,片子和音樂都火了,還出版了原聲帶。這之后我們那幫人隔幾年都還會聚一次。
記者:是不是有一種“將愛”情結?大家聚會時會唱哪首歌?
小柯:其實這些歌都要唱,但是每次聚會,最后一首歌固定都是《二十年后再相會》,反而不是《將愛》里的。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大家都以為二十年會很久,沒想到忽悠一下,就過去十幾年了,所以2012年張一白重新翻拍了電影版的《將愛情進行到底》。
記者:電影版《將愛》可以說是對過去的一種懷念,當您再看到這部電影時感受如何?
小柯:這個電影做后期的時候我都在,那時還沒有合成的樣片,我看到一個情節點,就是李亞鵬送徐靜蕾回家,要翻一道鐵柵欄,十幾年前的電視劇里,他們兩個人回學校,大門已經鎖上了,需要翻鐵柵欄,李亞鵬一下子就翻了過去,但徐靜蕾翻不過去,李亞鵬托了徐靜蕾一把。在電影里,同樣是鐵柵欄,徐靜蕾身手敏捷,李亞鵬卻翻不過去了。這個細節觸動了我,于是就有了《因為愛情》里的第一句歌詞:“給你一張過去的CD,看看那時我們的愛情。”
影視音樂重在情懷
要和導演一起完成一個故事
記者:能作出這么多優秀影視音樂,您有什么經驗能跟我們分享嗎?
小柯:那幾年做的影視音樂確實比較多。我認為創作影視音樂,音樂人首先要和導演有一樣的審美情懷,起碼要完成一個共同的故事。現在好多導演和影視音樂的創作者,他們心里想的不是同一個故事,這讓我感覺特別奇怪。影視作品畢竟是一個表達藝術的途徑,創作這種東西是你心里有話要講,你要表達的是一種真摯的感情,不能說瞎話。
為什么很多人愿意說瞎話呢?因為能賺錢。這也是我這兩年看到的一個怪現象。我曾經問一個導演,你為什么要拍這個電影?回答說,因為這個電影改編自暢銷網絡小說,我不知道這個小說好不好,只是很多人都在看。至于這個小說是不是你這個導演要闡述的一種思想,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你對未來的看法,你對過去的看法,這些他們都不考慮,只是因為這個小說值錢。以這樣的心態拍電影,是拍不好的。其實不只是電影電視,任何行業都是一樣,音樂也是。
記者:您最近幾年創作的影視音樂跟以前比少了很多,是什么原因呢?
小柯:對,2013年之后影視音樂寫得就比較少了。一方面是最近幾年工作重心轉移;另一方面就是最近幾年面對的影視項目有大量都是賭博式的,我不太愿意把時間放在這上面。只是在2015年給《滾蛋吧!腫瘤君》寫了片尾曲《對不起》,并是我自己來唱的,也是因為這部電影比較打動我。
記者:音樂這個行業不如以前火爆,您認為原因是什么?
小柯:其實社會對音樂的需求一直都是很大的,機會也很多。但是,不要認為唯一的理想就是,唱歌當歌星。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了不好,這個行業里更需要一種人才的支撐,所以音樂教育很重要,教師是一個很重要的職業。我不支持剛從藝術高校畢業的學生去做老師。我當時就是畢業后留校教了三年書,但后來教不下去了,因為每當學生們看著我的時候,我往往都不敢回答他們的問題,我生怕自己回答錯了,生怕我說錯一句話影響他們的一生。年輕人都要踏踏實實地去積累。
記者:就是您剛才說的,工作重心轉移是吧?
小柯:對,最近這五六年寫歌還是我很重要的一個工作,遇到合適的作品還是會去寫,也會自己來唱,但我更多的精力都用來做音樂劇了。我不像高曉松那么喜歡跨界,什么都要玩兒一下。我就愿意搞一些和音樂沾邊兒的事,做音樂劇是我小時候就有的夢想。簡單說,音樂劇是一個能更好表達自己的方式,也是最符合我的能力的。
記者:出于什么樣的契機讓您轉型做音樂劇?
小柯:我從1995年開始從事專業的音樂作曲,10年之后,也就是在2005年的時候,已經有了一批大家比較熟悉的音樂了。突然有一天,在一個朋友聚會上,一個我并不認識的人指著我說,小柯你要不做音樂劇你就浪費了。說得我挺詫異的,當時的顧慮是,音樂劇在中國沒有群眾基礎、沒有市場。他說我太功利,我說他太理想,然后我們倆就開始辯論。但是“掐”完之后,我的確走心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籌劃自己第一個音樂劇的。
用中文寫中國音樂劇
讓中國觀眾喜歡
記者:做音樂劇對您來說難度大嗎?
小柯:要說一點兒難度都沒有,肯定是不可能的。從2007年開始,北京奧運會之前開始做第一個音樂劇,當時組織團隊排練演戲,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對劇場演出這個行業的理解更不成熟。那時候演戲就像一個流浪的孩子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演了一圈才發現,這買賣是賠錢的。后來我找朋友做了一套完整的財務分析,發現最大的成本是不同劇場演出間隔浪費的時間。第一反應是,做音樂劇首先要有自己的劇場。
記者:所以就有了小柯劇場是嗎?
小柯:對,我們的演出團隊基本穩定下來之后,我就開始籌備建自己的劇場。2012年,我們終于有了一個固定的場所,專門用來演出我們的音樂劇,就是在北京798藝術區的小柯劇場。當然建劇場也有很多曲折的故事,當時為了節省成本,設計基本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可以說是一磚一瓦見證了劇場的成型。到了2012年12月,忽然說這個劇場能開業了,我才突然想起來,演什么啊?趕緊回家寫劇本。那個階段覺得很辛苦,從建劇場到寫劇、再到演劇,經過了大概一年的倉促和慌亂,但也很享受。我們現在演出很穩定,也會很從容地安排外出巡演,就像今年,我們安排了四個天津的巡演劇目,希望大家能喜歡。
記者:做音樂劇和寫歌有什么區別嗎?
小柯:都能表達自己,但是歌曲的時間有限,一首歌只有三四分鐘。當你想表達更多的時候,就得找更大的體裁,所以音樂劇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而且我想表達的東西也很多,我做音樂劇就跟咱們天津的煎餅馃子一樣,一上就是一整套。像我們的愛情三部曲《穩穩地幸福》《等你愛我》《因為愛情》,還有《因為愛情II》;還有一套,是現代平民題材的“你說我容易嗎”系列,即《百萬約定》《千萬留神》和《萬萬不能》。今年9月到11月,要在天津上演的就是這兩個套裝里的精選劇目。
記者:您覺得自己的音樂劇有什么突出的特點嗎?
小柯:寫中國觀眾愛看的音樂劇,一直是我的目標。音樂劇不是咱中國的原創,不像百老匯在美國,那么有群眾基礎。我這么多年的目標就是用中文寫中國故事,讓中國的觀眾喜歡。我覺得,想把戲做好就要具備兩個方面,一是純熟的技巧,二是像孩子一樣的內心。所以我音樂劇里的音樂都是自己的,有很多之前我寫的、大家比較熟悉的旋律,也有很多全新的作品,我得把它們都串起來,這樣才能控制整個戲的表達。我希望觀眾能覺得好聽、好看,能得到觀眾的認可。戲中想要表達的態度,也都是站在老百姓生活的角度去闡述的,我自己也會去演戲里的一些角色,能在劇場聽到觀眾的笑聲和掌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記者:這些戲之間有什么內容上的聯系嗎?
小柯:當然有了,要不怎么能說是一套呢。我們做的音樂劇還是比較接地氣兒的,每一部戲的人物,也都有內在的聯系和瓜葛。比如說,我們有一個人物,前后出現在三部戲里面,他的形象、設定都是有承前啟后關系的,起到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就是所在的故事不同,有點兒像電視連續劇。當然這幾部戲都是獨立成章、故事完整,單獨去看也都沒有問題,不會說弄個半截兒的故事出來。如果你串起來看的話,還是能發現人物個體和他們之間的一些發展和改變的,這是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有點兒類似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吧。
小柯口述
十年前我寫《北京歡迎你》
距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已經過去了十年。記得十年前,北京奧運會倒計時第100天的時候,百位明星齊唱的歌曲《北京歡迎你》唱遍全國。這首歌是我作的曲,對我來說,其實這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我就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北京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為北京奧運會這個家門口的盛會盡一份力。當時參與演唱的一百位歌手、演員,其實也都是和我一樣的心情,當然如果再組織一次這樣規模的總動員,我想可能得等到咱申辦世界杯了。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制作這首歌,還是有些壓力。最難的地方是,當時奧組委有一個要求,就是說,要寫出一首歌,能讓所有中國人都愛聽、愛唱,要把全民的奧運精神全都烘托出來。眾口難調嘛,寫一首歌讓全國人民愛聽、愛唱,這一點非常難,當時不敢說能做到,即使是現在,我還是不敢說做到了。有這么多人能喜歡這首歌,記住這首歌,我就已經很高興了。而且,如果要說當時這首歌的成功,林夕老師真的功不可沒,他的詞確實是寫得好,有高度,有意趣。
我們請了一百位明星,一起演唱這首歌,這是國家的盛會,大家都熱情澎湃,我現在還能回憶起來幾乎每個人來的時候的故事──王力宏被我“騙錄”了第一個完整的導唱;成龍錄音之前老擔心自己唱不好;戴玉強老師錄音是最緊張的,唱得滿頭大汗,等等,太多了。但總體來說,錄制這首歌我們的壓力還是很大的,時間緊任務重,整個過程都十分倉促。當時,包括我在內一共三個制作人,我負責錄音棚里的工作,另外兩個人,一個負責棚外的工作,一個負責聯絡。所以在當時就是,一個歌手來了,到了之后下飛機,直接就給拉進棚里,錄完之后又拉到場地上去拍攝MV,拍完之后那個狀態就是──給轟走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預算沒有那么多錢,哈哈。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