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藝術家烏蘭雪榮:中國非遺創意秀讓非遺充滿激情
蒙古長調嘹亮悅耳,直插云霄;呼麥喉音百變,婉轉沉厚;四季變幻、陰陽結合中,蘭舟搖曳,箜篌婉轉,古箏鏗鏘,長笛悠揚……當舞臺大幕徐徐展開,北京21世紀劇院瞬間變成了光與影的世界和花與水的天堂。中、美、英、法四國團隊歷時6年打造的中國非遺創意秀Memory 5D+《五維記憶》,運用了先進的科技,而舞臺上的主角卻是中國古老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用前沿科技呈現中國非遺藝術
近日在京上演的《五維記憶》中,裸眼3D視覺、VR成像互動、氣味傳感、7.1聲場立體真聲等科技效果,對多數觀眾來說還很陌生,可當中國古老的傳統表演藝術通過它們得以呈現的那一刻,觀眾的視覺嗅覺聽覺觸覺一時間被“集體轟炸”,時空和舞臺的距離消失,大家置身于古老的傳說中了。
把中國古老藝術和世界前沿科技兩樣看上去極具落差的事物混搭在一起,是聲樂藝術家烏蘭雪榮一次大膽的嘗試。作為這臺非遺創意秀的總策劃、總導演,讓她感到欣慰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自己深愛的中國非遺被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出生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的烏蘭雪榮,13歲起開始學習聲樂。雖然學的是美聲唱法,長調、呼麥、馬頭琴這些身邊的草原傳統藝術卻給了她豐富的精神滋養,也讓她和非遺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習民族音樂史、世界音樂史,烏蘭雪榮開始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發現“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有特別精彩的一面,那些豐富多彩震撼心靈的音樂藝術都來自生活,有的甚至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不僅是藝術本身,那些背后的傳承故事,都是非常吸引我的”。
從大學畢業開始,烏蘭雪榮就開始默默做一些非遺保護方面的事情,她的想法很簡單:“那些震撼世界的藝術和技能,如果不能被有天賦的優秀的年輕人去傳承,如果這些美好的藝術在我們這一代手上消亡了,自己會有愧疚。”
無論是呼麥締造的天籟,還是藏歌卷起的高原旋律,無論是箜篌琴音的繞梁三日,還是妙手古箏的銀瓶乍破,遍布廣袤地域的民間藝術大師們,用千百年的歲月將非遺傳承至今,在一路高歌猛進、娛樂至上的互聯網時代,這些古老的藝術就像隱藏在民間的遺珠,越來越需要有心人去發掘與保護。多年來,很多人為非遺的傳承進行著種種嘗試,而烏蘭雪榮的路徑探索,則是“傳統+現代”“藝術+科技”的融合創新。
璀璨星河里,鵲群騰飛以肉身作橋,撲騰作響,齊聲鳴叫,舞者化作愛侶,舞姿纏綿凄婉,觀眾可以完全置身在這銀河碧落之間,感受古老的七夕傳說;《十面埋伏》一曲既出,整個劇場籠罩在火焰中,肅殺凌厲的琵琶聲中,城樓在烈焰中傾頹,在演出最有力的一幕——演奏者暴怒般用力撥弦之時,電腦制作的斷壁殘垣、戰火之中,觀眾甚至能聞到燃燒灰燼的氣味……
烏蘭雪榮帶領團隊歷時6年創作的《五維記憶》,開創了在劇院里多重藝術與科技的完美融合及全新的娛樂方式,獨創性地整合全球最新視覺成像技術、7.1聲道環繞聲場、氣味傳感技術等多項尖端的舞臺技術,使得傳統的舞臺變為一個巨大的能量場,讓每個觀眾沉浸其中,所有的感官被打通,在聲與光中無間隔感受演出并參與互動。這是一場關于“時間之旅”的炫酷演出,寬闊的舞臺就是一臺時間機器,溝通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把祖先的非凡創造本真地呈現給世界”
將40多位國內頂尖的民族樂器演奏家、靈魂歌者和生命舞者集結在一起,無疑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為此,從修篁竹海到西域高原,烏蘭雪榮的足跡遍布祖國大地,被以電影敘事結構融入劇情中的27項中國非遺藝術表演形式,是從37項世界級非遺和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中甄選出來的,不僅有呼麥、藏族民歌、蒙古族長調、新疆十二木卡姆等表演藝術,還有古箏、箜篌、潮爾、馬頭琴、冒頓朝爾等樂器的現場演奏,更有大牧笛、艾捷克、陶布秀爾、葉克勒等許多普通觀眾聞所未聞的樂器表演。
蒙古長調演唱者、被稱為“天籟歌者”的博蒂組合,“大牧笛”“冒頓朝爾”兩項非遺結合技藝唯一傳承者李宏,被業界內外冠予“箜篌公主”“箜篌仙子”之美譽的石璟,內蒙古呼麥、馬頭琴傳承人哈斯巴根,“艾捷克”傳承人阿地力……虔誠的藝術之心讓大家心靈相系,一起走上《五維記憶》的舞臺。
“讓非遺充滿激情。在劇中這些非遺不是孤立展示,而是在一個充滿哲理和詩意的大愛故事中,自然而光亮地出場,這種場景中,他們不是被展覽的被懷念的逝去的技藝,而是噴薄著創造活力的天地精華。”烏蘭雪榮說,“STARI+”是《五維記憶》主要創意理念,即故事、科技、藝術、真實、互動加無限元素植入和無限創意潛力,“表演過程中,不只是你的眼睛、耳朵,而是包括嗅覺在內的五感全部被調動,現在的聲音和古代的回響在舞臺上空交織,‘陰’、‘陽’兩大最古老的中國元素化作‘黑’‘白’精靈,穿梭在宇宙空間和時空回廊之中,被來自人間有著天籟般聲音的花神姑娘吸引,3人在欲求、矛盾、和解中,共同尋找愛的答案”。
為了將“非遺藝術創意秀”打造成高端視聽文化精品,烏蘭雪榮多次奔赴海外,邀約世界頂尖的特效團隊、美術設計大師、視覺專家加盟,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這份藝術珍品;為了追求細節上的完美,烏蘭雪榮還曾到美國、法國、韓國、日本和國內很多城市取經學習,觀摩過的各種舞臺秀不計其數。
盡管全方位動用了高科技手段,融入了大量的數字藝術,但真實表現非遺藝術魅力卻是《五維記憶》的基本原則。一方面,《五維記憶》充分尊重觀眾的體驗感,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多種維度拉伸人們的想象,還原幾千年的文化記憶;另一方面,以往在演播廳、普通舞臺甚至田間地頭露天演出的非遺傳承人們,可以非常享受一個完全還原大自然的舞臺。
“他們不必改變自己,只是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瀟灑自如地展示自己拿手的經典就可以了。我只要求他們把自己最真實最優秀的一面展現出來,現場演出全部是真唱、真拉、真彈、真跳,不‘還音’,不假唱,把祖先的非凡創造本真地呈獻給世界。”烏蘭雪榮說。
“真實才是舞臺藝術的魅力”
2017年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首次嘗試推出后,《五維記憶》應邀遠赴大洋彼岸,在美國洛杉磯百年藝術殿堂帕薩迪納市政大劇院開啟了全球首演。兩場爆滿,演出結束后,觀眾起立鼓掌歡呼,有一次謝幕時間長達22分鐘。那天烏蘭雪榮最后一個離開時,一個美國老太太還在劇場門口等她,得知這是在美國的最后一場演出時,她遺憾又激動地對烏蘭雪榮說:“你們一定要再來,你們一定要再來。”后來每每回想到這個場景,烏蘭雪榮都很感慨。一路走來,自己為何而堅守?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世界看到中國最美的東西。
那一次,這臺致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新演出,讓中國非遺在世界舞臺上找到了相見恨晚的感覺,也讓烏蘭雪榮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
烏蘭雪榮說,《五維記憶》是一個哲理和詩意融合的大愛故事,是以藝術浸潤當代性靈,激發當代人文化情懷和思想胸襟的具有終極關懷的藝術遠征。
在烏蘭雪榮看來,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之所以氣象萬千、雄偉壯觀,就是因為“江河不擇細流、泰山不棄細壤”的累積效應,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等是中國人精神活動的深層表征,我們應該把這些遺產的物質和精神潛能釋放出來,使之融匯生長于當代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中。
“多年來國家大力扶持非遺,地方政府、社會團體、主流媒體也一直在做相關傳承工作,可是為什么這么好的藝術,這么有價值的東西始終不能進入主流文化市場,不能被年輕人認可,不能被世界接受呢?”從2012年開始,烏蘭雪榮決定做一臺演出,用科技語言和國際化語匯講好一個中國故事,讓中國非遺擁有更多的年輕傳承者,并且真正自信地走向世界。
“想要進入國際主流文化平臺,從基礎、設計、理念上就要跟人家同頻共振,只有大家在同一跑道上,競技才會有意義。”烏蘭雪榮說,組建中、美、英、法四國團隊,就是讓《五維記憶》具備先天的國際化視野、審美和語匯,而給她帶來更多刺激和挑戰的還是百分百的真演,“這樣一臺大型的演出,全部采用真實的表演,對導演和制片人來說風險很大,“受制于時間、空間、硬件等條件的制約,現場不確定因素太多了,難免會有一些缺憾,也許是技術上的,也許是演員自身的不穩定性,但是我愿意冒這個風險,因為真實才是舞臺藝術的魅力,也只有這樣,才真正符合國際文化產業和文化運作的商業規則”。
今年1月,《五維記憶》在北京展覽館劇場連演5場,別樣的開年大秀讓人驚嘆。完成此次北京21世紀劇院的5場演出后,《五維記憶》按計劃將在不斷磨合中升級。目前為止,烏蘭雪榮已經先后簽約了百位非遺傳承藝術家,目的是讓更多的非遺門類在這樣一個別樣的舞臺上有呈現它們的機會。此外,她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以駐場演出的形式在演出市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打造一張非遺名片。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