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音樂大師“旋律大師”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譯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廣大知識階層苦悶心理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切渴望;著力揭示人們的內心矛盾,充滿強烈的戲劇沖突和熾熱的感情色彩。1893年6月榮獲英國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揮《6號悲愴交響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礦山工程師兼官辦冶金工廠廠長家庭。1859年畢業于圣彼得堡法律學校,在司法部任職。1861年入俄羅斯音樂協會音樂學習班(次年改建為圣彼得堡音樂學院)。1863年辭去司法部職務,獻身音樂事業。1865年畢業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同時積極創作,第一批作品問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資助,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專事創作。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中國樂迷親切稱之為“老柴”,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優秀作品與其一生的情感經歷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織體飽滿,旋律優美,情感豐富。
他善于在矛盾沖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內心體驗。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國音樂發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重視向民間音樂學習,他把高度的專業創作技巧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強烈的戲劇性沖突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富于獨創性地有機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為俄國音樂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作出了寶貴的貢獻。柴科夫斯基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對過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與他的同性戀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滿了痛苦的掙扎,這亦反映在他的音樂里,尤其是晚期的交響樂作品中。柴科夫斯基曾寫道:“至于我對音樂里俄羅斯元素的關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異國。在我年幼的時候,俄羅斯民族音樂無法描述的美麗就已經充滿了我的生命。”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