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音樂大眾化的現狀談文化自信的建立
一名高校民樂老教授在課堂上曾講起過一則趣事,關于他們那個年代學習器樂的情景,引得學生捧腹大笑。他說,當時學習西洋樂器的學生,背個小提琴,抬頭挺胸,氣宇軒昂,按現在的說法“顯擺的是氣質”;而他們搞民樂的,埋個頭,胳肢窩下夾個二胡,灰頭土臉,走的是“低調路線”。從外在呈現的細節差異,或許能看出些許端倪,西洋樂在國內興盛時期,不管從專業層面還是民眾角度,對兩者的認可度、受歡迎程度上存在一定差異。就拿當前來說,扎堆學鋼琴的情況很普遍,大多數家長更偏向于讓孩子學習鋼琴、小提琴、吉他等,而古琴、二胡、笛蕭等培訓機構,人氣略遜。
筆者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部分基層百姓對傳統民樂的認知了解尚停留在淺層,比如古琴,懂得賞析的人,認為高雅。但為數不少人認為聽不懂表達什么,像“彈棉花”,曲高和寡。提起二胡,第一時間蹦出來的字眼或許是“瞎子阿炳”、“街頭賣藝討生活”、“凄凄慘慘”等。嗩吶一吹,第一反應或許并非是嗩吶名曲《百鳥朝鳳》,而是農村紅白喜事場景,這就非常悲催了。以上例舉雖不能體現傳統民樂在大眾傳播中的全貌,但能“窺一斑而見全豹”,反映出民樂大眾化之路任重道遠,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認知存在偏差。
那么,外國的月亮真的比中國圓?一件器樂或作品的風格形成是根植于本民族土壤的,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世界、價值追求、生產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的外化表現。如今,中國在14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不僅中華傳統文化受到世界各地年輕一族的歡迎,中國元素更是風靡全世界,如漢語、國畫、瓷器、茶藝、剪紙、旗袍等。前段時間,美國“金融大鱷”羅杰斯的兩位女兒說中文的視頻火爆網絡,姐妹倆的純正播音腔圈粉無數。大多數網民認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軟實力在不斷提升,也有網友戲稱,“聽了這倆歪果小孩的中文,覺得自己的普通話好Low”。以上種種,有力駁斥了“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論點,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隨著國力的強盛與日俱增。反觀自身,對本土文化知多少?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了嗎?
以“民族音樂大眾化”為切入口,談談如何增強文化自信。習總書記在談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曾說:“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從中得到啟示,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從觀念上進行改變更新。
第一,文化認同有一個“認知”到“接納”的過程。電影《小裁縫》里,講述七十年代城市知青下鄉,將先進文化帶到落后愚昧的邊遠山區,村民一開始抵觸排斥外來文化,經歷一段磨合的過程,慢慢被感化,他們也逐漸成為熱愛小提琴、追求時尚服飾一族。一種藝術形式被接納,同樣經歷一個了解的過程。談及歌劇,估計多數人會說“粗著喉嚨唱歌,不好聽”,我們習慣了民歌的婉轉細膩,對歌劇疏于了解,下的結論就不客觀了。歌劇,準確地說是西洋歌劇,是高層次的藝術,綜合了語言、音樂、美術、甚至舞蹈等各種藝術形式,有400多年的歷史,它的經久不衰是有其道理的。越劇,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筆者對戲劇鮮有接觸,曾認為是“大媽大爺的玩意兒”,但浦江東街文化禮堂的一次越劇演出,顛覆了認知。記得當時上演的是《薛平貴與王寶釧》一劇,薛平貴辭別妻子王寶釧奔赴戰場的一幕,通過唱、作、念、打和起落分明的節奏,渲染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悲憤、哀怨、依戀的情緒,“帶入感”極強,引得觀眾淚眼婆娑。曲藝也好,器樂也好,只有沉下心去了解、去聆聽,才會有所悟,才能樹立起文化認同感。
第二,藝術本身并無“雅”“俗”之分。藝術的雅俗之分之所以深入人心,實際上是由于一種”人靠衣裳馬靠鞍“的浮躁心態在作怪。過分強調藝術的社會屬性,反而架空了藝術本身。前文提到的嗩吶、二胡音樂,它取材是民間,也流傳于民間,與人民的生產生活、喜怒哀樂融為一體,是能反映人民的心聲、引起大眾共鳴、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脫離群眾和生活的藝術必定是無病呻吟,站不住腳的。美國小提琴家約書亞貝爾做過一個實驗,在地鐵口演奏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在音樂廳演奏的水平完全一樣,但在45分鐘里,只有六個人稍微停下來聽了會兒。我們注重的是音樂本身還是附加的物質條件?是不是用一把幾百萬美金的斯特拉瓦蒂小提琴拉柴小協就高雅,用幾百塊人民幣的練習琴拉就沒那么高雅,用口哨吹,用嗓子哼,就是俗氣了呢?其實任何音樂都沒有身段,而是固有觀念在作祟。民樂也好,西樂也罷,并無高低貴賤、雅俗之分。
第三,民樂大眾化應在“創新”和“堅守”間找到平衡。民樂應在傳承古風的基礎上,在不被市場奴役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適應大眾的價值取向和審美需求。琵琶界的女神趙聰就將這點做得出神入化,她的作品《卡門》、《經典永恒》、《聆聽中國·月舞》、《琵琶新語》等都是新民樂的成功典范,受到國內外聽眾廣泛認可。她認為,現代民族音樂人在屏棄低俗與投機的音樂創作行為后,適當運用現代多媒體音響技術,使作品無論在聽覺還是視覺具備更強大的震撼力,才會不斷征服市場和觀眾。比如,作品《新編十面埋伏》濃縮了原作的精髓,在配器中融入了5面中國大鼓,通過電聲的聲場技術,聽眾仿若置身在殺氣騰騰的古代戰場,加上吉他、貝司等電聲樂器的色彩,使作品具備了更強的戲劇性張力和沖擊力。另外,由林海作曲的《琵琶語》,將鋼琴、吉他、貝斯等西洋樂器,混合笛子、簫、二胡、三弦等傳統樂器,營造出纏綿悱惻、欲說還休的境界,受到大眾普遍歡迎。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自信的過程是情感逐步升華的過程,中華民族傳統音樂,親近她,讀懂她,方能愛得更深沉。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