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雄:作曲家不能沒有“音樂母語”
伴隨著改革開放,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作曲家發起了“新潮音樂”“新音樂”創作。作曲家吳少雄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近日,他的交響詩《海神-媽祖》在2018“海峽樂談”創作研討會上亮相,給在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海神-媽祖》運用了吳少雄自創的“干支合樂論”技法。這種受中國古代天干地支輪配思維啟發的創作方法,是作曲家多年來在音樂創作上探索回歸中國文化傳統的成果。吳少雄的創作理念一直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關。在他看來,創作中國風格的音樂有幾種情況:第一種是用原本存在的音樂元素來做材料;第二種是向旁類的藝術,比如從繪畫、書法、戲曲、美術等門類中吸取營養來創作;還有一個層次是更深一層的,從哲學里、從思維方式、從民俗信仰、地方語言中吸取營養來創作。
吳少雄認為,西方哲學思維主要是一對一的辯證思維方式,也就是二元論,是大邏輯、小邏輯的辯證思維;而東方的典型思維是演繹式的思維,它是通過各個細部來感受整體的。體現在音樂作品中,西方交響曲有主題、對題,主部、副部,是一對一的兩個東西進行交織。但中國音樂不是,如傳統名曲《春江花月夜》,它是讓主題材料蘊藏在樂曲的各個細部,并用各種變體來呈現,通過“變”與“不變”讓我們來感受主題的存在。它的思維是演繹式的。吳少雄的很多作品喜歡用自由的“音詩”式體裁,如《海神-媽祖》,用的是文學化的結構,但它還是有主線的內容,有核心語言,就像一條線連綴著一個個珠子,這就是東方思維的一種體現。
吳少雄很多代表作都用了民間音樂素材,如《刺桐城》《意韻南音》《我的海峽》《惠安女人》《原野》等。《意韻南音》是他將民間音樂交響化的一次特殊嘗試。把南音寫成交響音樂,對作曲家是一個挑戰。如何既保持南音的美學訴求,又兼顧交響音樂的交響性?他采取了突出主奏樂器聲韻的方法,用南音琵琶斷奏和洞簫潤腔等特色演奏手法,再把南音腔韻融合在一起,最后吸取了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思想,把音樂素材在不同時間空間以不同的表達組合起來,用多角度、多層面、多側面的意念表現南音。
中國的民族音樂、民間音樂太豐富了,是作曲家取之不盡的源泉和養料。對于一位作曲家來講,他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一定是自己創作的最大源泉。母語文化的汲取和運用對吳少雄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也使得他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
世界上每一位作曲家的創作都存在自己的母語文化,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母語文化中起步和發展。中國過去30多年的音樂創作,很多作曲家自覺和不自覺地運用了中華傳統文化。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許多“現代”作曲技法也都應用到了音樂創作中。在吳少雄看來,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技法是非常必要的,在技術的廣度上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成為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主流。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一些觀念和語言,但所有的技法都要為我所用。
吳少雄始終堅持音樂創作是一種文化的創作,音樂作品要有品格,而品格就是一種文化取向和定位。作曲家不能讓滿天飛的技法沖昏了頭腦,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堅守,要靜下心來尋求自己的創作方式,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雖然每個作曲家都會有自己的審美追求,但真正有個性的作曲家,不是跟著潮流走的人,而是沿著自己的母語、跟著自己的文化走、堅持自己特點的人。
(作者為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后,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高等音樂研究院青年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伴隨著改革開放,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作曲家發起了“新潮音樂”“新音樂”創作。作曲家吳少雄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近日,他的交響詩《海神-媽祖》在2018“海峽樂談”創作研討會上亮相,給在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海神-媽祖》運用了吳少雄自創的“干支合樂論”技法。這種受中國古代天干地支輪配思維啟發的創作方法,是作曲家多年來在音樂創作上探索回歸中國文化傳統的成果。吳少雄的創作理念一直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關。在他看來,創作中國風格的音樂有幾種情況:第一種是用原本存在的音樂元素來做材料;第二種是向旁類的藝術,比如從繪畫、書法、戲曲、美術等門類中吸取營養來創作;還有一個層次是更深一層的,從哲學里、從思維方式、從民俗信仰、地方語言中吸取營養來創作。
吳少雄認為,西方哲學思維主要是一對一的辯證思維方式,也就是二元論,是大邏輯、小邏輯的辯證思維;而東方的典型思維是演繹式的思維,它是通過各個細部來感受整體的。體現在音樂作品中,西方交響曲有主題、對題,主部、副部,是一對一的兩個東西進行交織。但中國音樂不是,如傳統名曲《春江花月夜》,它是讓主題材料蘊藏在樂曲的各個細部,并用各種變體來呈現,通過“變”與“不變”讓我們來感受主題的存在。它的思維是演繹式的。吳少雄的很多作品喜歡用自由的“音詩”式體裁,如《海神-媽祖》,用的是文學化的結構,但它還是有主線的內容,有核心語言,就像一條線連綴著一個個珠子,這就是東方思維的一種體現。
吳少雄很多代表作都用了民間音樂素材,如《刺桐城》《意韻南音》《我的海峽》《惠安女人》《原野》等。《意韻南音》是他將民間音樂交響化的一次特殊嘗試。把南音寫成交響音樂,對作曲家是一個挑戰。如何既保持南音的美學訴求,又兼顧交響音樂的交響性?他采取了突出主奏樂器聲韻的方法,用南音琵琶斷奏和洞簫潤腔等特色演奏手法,再把南音腔韻融合在一起,最后吸取了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思想,把音樂素材在不同時間空間以不同的表達組合起來,用多角度、多層面、多側面的意念表現南音。
中國的民族音樂、民間音樂太豐富了,是作曲家取之不盡的源泉和養料。對于一位作曲家來講,他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一定是自己創作的最大源泉。母語文化的汲取和運用對吳少雄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也使得他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
世界上每一位作曲家的創作都存在自己的母語文化,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母語文化中起步和發展。中國過去30多年的音樂創作,很多作曲家自覺和不自覺地運用了中華傳統文化。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許多“現代”作曲技法也都應用到了音樂創作中。在吳少雄看來,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技法是非常必要的,在技術的廣度上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成為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主流。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一些觀念和語言,但所有的技法都要為我所用。
吳少雄始終堅持音樂創作是一種文化的創作,音樂作品要有品格,而品格就是一種文化取向和定位。作曲家不能讓滿天飛的技法沖昏了頭腦,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堅守,要靜下心來尋求自己的創作方式,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雖然每個作曲家都會有自己的審美追求,但真正有個性的作曲家,不是跟著潮流走的人,而是沿著自己的母語、跟著自己的文化走、堅持自己特點的人。
(作者為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后,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高等音樂研究院青年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