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清談小提琴名琴制作:“堅持”成就偉大藝術
被稱為“樂器之后”的小提琴,常在演奏家們繁復高超的演奏技巧之下,流淌出如泣如訴的美妙音色,而大師所制作的小提琴,其本身就是堪稱無價之寶的藝術作品,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認為,“所謂名琴,最重要的是有其傳承和精神,其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那種‘堅持’成就了偉大的藝術。”
呂思清是第一位奪得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項之一的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的東方人,被西方媒體盛贊為“一位杰出的天才小提琴家”。
12日,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尋琴之旅——名琴誕生記”對談活動中,“閱琴甚多”的呂思清稱,“一把名琴之所以能夠成為傳世的藝術品,我覺得最關鍵還是在于人。比如說制琴師,他在制琴過程中傾注的他對藝術、對提琴的這種靈感、創造力,他的理念是第一重要的。提琴跟畫都是收藏品,不同的是,畫完成以后,大家看到它永遠是那樣,而提琴,經過時間的沉淀,經過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它的聲音可能會出現很多的改變。”
現代小提琴的制作工藝起源于意大利的克雷莫納,這座小城在17、18世紀是世界上的小提琴生產基地,同時也孕育了久負盛名的世界三大制琴家族——斯特拉迪瓦里、瓜奈利和阿瑪蒂。
呂思清介紹,自己目前使用的兩把名琴一為瓜奈利1734年制作的“里奇”,一為斯特拉迪瓦里“克莉斯比小姐1699”,他直言自己實在是非常幸運,“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兩種制琴風格,前者個性大氣,后者高貴典雅。”
呂思清認為,不同制琴師的不同作品各有自己的風格,而每個演奏家有不同的對于聲音的理解,對于演奏的方法的理解、發聲的理解,“演奏家與琴的關系非常微妙,是互相的適應和選擇,也是一種相互成就。當然用哪種風格的琴與演奏家想要表現的音樂內容也有非常重要的關系,一切似乎很復雜,但又非常玄妙有趣。”
“當你遇到一把名琴,你需要去琢磨,去跟它相處”,這位著名演奏家說,“我認為琴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是我們身體的延伸,而演奏的最高境界是人琴合一。”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