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純在表演中
對話時間:3月2日對話人物:吳純
●人物簡介
吳純,1982年生于武漢,旅德青年鋼琴家,國內唯一擁有三個博士學位的青年鋼琴演奏家。幼時師從武漢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陳婉。1998年赴烏克蘭求學,因在多項國際大賽表現突出,收到烏克蘭前總統庫奇馬親筆賀信,更受到世界著名鋼琴教育家、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主席弗拉基米爾·克萊涅夫的關注。2001年5月12日,楚天都市報以《單親媽媽打造鋼琴天才》為題,講述了吳純和媽媽的故事。2005年,吳純受邀考入克萊涅夫所在的德國漢諾威音樂和戲劇學院,該校也是李云迪、陳薩的母校。2016年,吳純成為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特聘的第一位駐校藝術家,同時兼顧演出事業。2017年4月,他登上央視節目《朗讀者》舞臺。
●對話背景
1998年前往烏克蘭時,16歲的吳純身上只有3000美元,這是家里的全部積蓄,也是他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他來自單親家庭,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艱難。
對于過去,吳純有過痛苦的回憶,但更多的,是來自周圍人的溫暖。
武漢是吳純的家鄉,也是他音樂夢想開始的地方。今年3月2日,離開武漢20年的他正式“回歸”,在琴臺音樂廳,與中國著名指揮家姜金一、武漢愛樂樂團一起,奉獻了一臺精彩紛呈的元宵音樂會。當天,吳純請來了許多在他幼時幫助過他和母親的街坊們。他說,如果沒有這些人,很可能不會有今天的他。
武漢的溫暖記憶太多了 曾做過一年的“小管家”
記者:這次琴臺元宵音樂會,你邀請了哪些人來看你的演出?
吳純:都是以前幫助過我們的街坊鄰居們。我小時候,家里實在太苦了。當時我媽在華中理工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某學院當技工,跟街坊四鄰很熟,大家都很照顧我們。比如,一位在集貿市場賣餅干的阿姨,知道我愛吃餅干,每次都會多給我一些;我跟著奶奶(陳婉)學習的那些年里,媽媽離了婚,奶奶從此就不收我的學費……在武漢,我的溫暖記憶太多了。
記者:學鋼琴很費錢,你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吳純:我4歲開始學琴。幼兒園老師發現我唱歌的時候比其他孩子反應快,記得牢,就跟我爸爸媽媽說,這孩子有音樂天賦(笑),建議從鋼琴入手。父母于是花1600元買了一架電子琴,找專業老師教我,后來又借了4000多元買了鋼琴。到1992年,我10歲的時候,得到了跟奶奶(陳婉)學習的機會。
1993年父母離婚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跟媽媽晚上只能睡在學院實驗室的桌子上。從那時起,為了生活和供我學琴,媽媽一天打五份工,比如給學院油印試卷、焊接電子元件、去裁縫店幫忙等。有一年多時間,媽媽讓我當“小管家”,每天給我10元錢,讓我負責安排我們兩個人每天的生活。她對我說:咱們一天只有這么多錢,你可以買零食、買玩具,但是買完就沒錢吃飯了。
記者:這么困難,你也沒有想過放棄?
吳純:那時我的水平已經不錯了,在全國鋼琴比賽中拿了好名次。1995年,我進了一所有獎學金的民辦音樂學校。我是真心喜歡學琴,但更重要的是媽媽的堅持。她當時經常對我說:“問題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相信媽媽。”
求學烏克蘭六年沒回國 陰差陽錯讀了三個博士
記者:所以后來,你帶著家里僅有的3000美元,去烏克蘭學習?
吳純:我去烏克蘭,一方面是因為敖德薩音樂學院的波波娃教授在武漢講學時,聽了我的演奏之后想要收我為徒;另一方面,古典音樂的根在歐洲。3000美元是當時我家的全部家當,其中1500美元是第一年的學費,剩下1500美元是我一年的生活費。至于之后怎么辦,我和媽媽根本不敢想,算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記者:之后6年,你都沒有回國?
吳純:走的時候,我16歲,但我和媽媽都知道,短時間內我很難回家,因為來回機票大約需要700美元。為了維持學業,我在烏克蘭邊學習邊打工。最初兩年我們靠寫信聯系,媽媽每周給我寫一封信,郵費1.6美元,是她從每天4塊錢的生活費里擠出來的。后來有了互聯網,媽媽每天給我寫一封信,我至少每周回一次信。到2006年,我給媽媽一共寫了500多封信。
記者:累的時候怎么辦?
吳純:我沒有資格累啊!更不可能放棄。同學們的經濟條件都很好,我比不了,只能拼命練琴,希望參加國際比賽拿獎金,盡量縮短學業,減輕媽媽的負擔。
記者:拿三個博士學位的鋼琴家,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你當時是怎么考慮的?
吳純:陰差陽錯(笑)。在烏克蘭我是本碩連讀,中間跳了一級。2003年碩士畢業后,我本來要去德國漢諾威音樂和戲劇學院讀博,但簽證沒下來,我就在烏克蘭先念了演奏學和音樂理論雙博士。2005年去德國后,我又念了一個演奏學博士。學鋼琴的人一般有兩個出路,要么專注表演,要么投身教學,而我希望自己同時擁有舞臺和講臺。
不認同所謂“快樂教育” 起步時家長約束很重要
記者:登上央視《朗讀者》舞臺,是由于什么樣的機緣?
吳純:這個節目要找一些鋼琴家伴奏,我也收到了邀請。我參加錄制的那一場,時間拖得比較長,從下午4點直到第二天凌晨2點。錄完后,主持人董卿向我表示感謝,問我是不是出了一本自傳,于是我送了她一本,沒想到她連夜就看完了。當天白天開討論會時,她提出讓我上臺朗讀,說說自己的故事。
記者:我看了那期節目,發現董卿的眼睛一直紅著?
吳純:我的片段播出時只有12分鐘,但錄了兩個半小時。董卿哭了好多次,補了三次妝。
記者:你覺得,如何才能走出“泥濘人生”?
吳純:我學琴的時候,一開始覺得很好玩,過了一段時間就感到很枯燥、很痛苦。這時候,家長的約束和堅持很重要。現在很多人喜歡說“快樂教育”“聽孩子的”,我有不同的看法。
到后來,我不需要約束了,為什么?上小學后我當上音樂課代表,我覺得跟別人不一樣。等我可以拿獎了,鋼琴給我帶來掌聲和榮譽。再后來,我可以通過做家教、參賽拿獎金減輕媽媽的負擔……所以興趣是什么?興趣就是習慣,有了成就感就有興趣。
小時候,我沒想過將來一定要成為鋼琴家。媽媽對我說:“跟昨天的自己比,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就是這樣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都有自己的一天天。把每一天的路走好,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