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人民音樂教育家周小燕誕辰100周年音樂會上演
8月31日,紀念周小燕誕辰100周年音樂會在琴臺音樂廳上演,周小燕的學生廖昌永、魏松、張建一等20余位知名歌唱家同臺演出,共同紀念這位武漢走出的人民音樂教育家。
這場紀念音樂會在武漢舉辦,是我們這座城市的一次致敬。周小燕先生的一生見證著近現代中國聲樂發展史,而她誕生于武漢,她的音樂生涯曾在武漢展開重要的一段,讓這座城市的藝術記憶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一種說法:近百年來,武漢誕生了兩個泰斗級的藝術大師,一個是京劇大師譚鑫培,一個是聲樂教育家周小燕。
周小燕是在中國聲樂發展史中作出開創性、奠基性的人物。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方方面面的建設從破到立、從無到有,而各行各業中均不乏泰斗級的人物涌現,作出開山破土般的貢獻,如同茅以升之于橋梁建設,鄧稼先之于“兩彈一星”,葉圣陶之于當代語文教育,說起聲樂教育,則不能不提到周小燕的名字。
卓越的貢獻,來自于她對藝術的追求,更因為她感受、理解并穿透了民族的心聲。周小燕先生高齡的一生,幾乎經歷了近現代中國跌宕起伏的百年,她對這百年來中華民族經歷的苦難、覺醒與重新站立,一定有痛徹靈魂的感觸。回顧她所代表的那樣一批老藝術家,往往能強烈感受到一種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藝術自覺,由此能夠深刻理解音樂的力量到底從何而來。
今天,許許多多的藝術家想走出去,周小燕是成功走向世界舞臺巔峰的人物,而她也在這些舞臺唱出了中國人的聲音,一次次刷新了世界對中國聲音的理解。她從世界聲樂殿堂吸收了最一流的技藝,而當這些技藝融入中國文化意境,貼近中國人民的情感,進入中國人的歌喉,表現得可以這樣美麗,可以如此打動人心。在那些放聲歌唱的時刻,中國人不再是一個苦難而沉默的民族形象。某種意義上,周小燕這樣一批歌唱家,用他們的歌唱讓近代中國人有了自己的聲音。
當武漢成為全國抗戰中心的時刻,周小燕的身影活躍在自己的家鄉。1937年,她在武漢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同好友組織成立了武漢合唱團。由她首唱的抗日歌曲《歌八百壯士》,歌詞“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不會亡!”四處傳唱,武漢《大公報》發表文章,評論“中國不會亡”這個口號提得好。同樣由周小燕首唱的《長城謠》,一曲“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從武漢傳遍整個中國的上空,提振了國民士氣。
在中國聲樂界有個說法,叫“周小燕現象”。周小燕為中國聲樂界培養了幾代骨干力量,她的眾多學生不僅僅成就了個人聲譽,也成為中國聲樂發展的推動力量。周小燕的學生廖昌永先生如此回憶自己的恩師:“先生常常講起武漢的生活,當年父親是怎么培養他們姐弟學習藝術,又是怎么要求他們回來報效祖國的。”正是這樣的教育,超越了單純的技藝傳承,周恩來曾為周小燕題詞:“為建設人民音樂而努力”,成為她終生踐行的事業。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