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師如何做好高中音樂教學
一、做好課前備課準備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教師來說,做好課前備課工作是一節課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關鍵。因此,高中音樂教師要用心備課,讓有限的課堂產生最大化的效果。首先,鑒于音樂課的備課不同于語文、數學,教師在備課時要先對“學生對本課的歌曲熟悉程度如何”“怎樣設計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等問題進行反思,盡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備課時教師也要事先想到課堂上隨時會出現的個別現象,以便積極應對。
二、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學習是表現個性、開發思維、注重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欣賞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所以,在實際的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建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允許個性的存在。首先,教師應保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嘗試演唱或演奏,多給他們單獨表演的機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解力和表現力。其次,教師應給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即使學生的審美體驗與原作有較大的偏差,也應該在鼓勵的基礎上,耐心地進行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正確掌握音樂語言的特點,逐步積累音樂審美的經驗,樹立學習音樂的自信心。再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欣賞,指導學生在欣賞中用自己的體態動作創造性地表現音樂,或者在欣賞完音樂作品之后,要求學生嘗試演唱或演奏所欣賞的作品片段,使他們在參與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美。
三、教學模式多元化
為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又不讓學生厭倦音樂課,廣大教師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將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結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首先,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實踐表明,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文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在欣賞馬思聰的《思鄉曲》時,我向學生展示了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讓學生以《思鄉曲》為背景音樂,朗讀《鄉愁》,有了文學的鋪墊,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思鄉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成就感和興趣陡然提升。
其次,音樂與美術的結合。人們常常把音樂稱作“流動的畫面”,把美術稱為“凝固的音樂”,可見,兩者有著深入的內在聯系。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適時加入一些美術作品,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欣賞優美的畫作,可有效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提升學習效率。在教學中,廣大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擇,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使音樂課真正達到“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目標。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