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青教授講座:談近現代手風琴作品中的特殊表現形式
2017年4月19日下午四時,由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辦每周一次的"專家講堂",繼續如期而至。本期,我系榮幸地邀請到了我國著名手風琴演奏家、我校鋼琴系黨總支書記兼系副主任--曹曉青教授。在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中,曹曉青教授向大家介紹并分析了十首風格各異的近現代手風琴原創作品,就作品中的近現代寫作技法如何演奏、樂器能產生什么樣的特殊音效、自由低音手風琴的樂器構造特性、作品中作曲家的創作理念等方面為大家做了詳細講解并由自己的學生進行現場演奏。
在講座過程中,曹教授就作品中出現的音塊、音塊式滑音、琴鍵敲擊色彩、刮鍵、有節奏的拍風箱以及風箱放氣等在譜面上如何表示以及在手風琴上如何演奏會產生何種音效等都做了詳細講解。在介紹挪威作曲家諾特海姆(Arne Nordheim)創作的《光柱》這首作品時,曹教授講到這首作品取自作曲家本身創作的一首協奏曲的華彩片段,其中的音響效果給人帶來"光"一樣的視覺感受,音塊通常表示較強的"光柱",高音區漂浮著的節奏緊促的短小音符表示細小的"光束"。這首作品中有一處是在同一音高上演奏滑音的效果,曹教授向我們講解到這是左右手演奏同一音高時右手通過手指和風箱的控制出現了"變形的音色"所造成的,類似于弦樂上的泛音效果。
隨后曹教授與大家探討了作曲家、演奏家以及聽眾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認為創作應和演奏走的更近一些,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注意作曲技法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到樂器上的實際演奏效果,將視覺與聽覺緊密結合。而演奏家在作品演奏過程中要時刻注意作曲家的演奏技法標記,嚴謹的標記要自如的去演奏,而有一些標記是需要演奏者自己發揮的,這些情況下要注意將速度等掌握好,更要注意演奏過程中雙手的配合自如。在討論意大利作曲家貝里奧(Luciano Berio)創作的《模進13"香頌"》這首作品時,曹教授提到了手風琴樂器改造歷史,左手聲部自由低音的改造為手風琴音樂表現力帶來了質的飛躍,同時也為手風琴作品的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曹曉青教授的講座讓我們切身的感受到了手風琴演奏的魅力,深入的了解到手風琴現代音樂作品創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更開闊了作曲創作技法運用的眼界。衷心感謝曹曉青教授在百忙之中來我系做的精彩講座,同時也感謝幾位同學的精彩演奏。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