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中國原創歌劇”創作的實踐與思考
歌劇被譽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新史詩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江蘇省委宣傳部高度重視歌劇藝術創作生產,2014年至2016年兩年多時間里,我們先后投排了3部原創歌劇——《運之河》《鄭和》和《鑒真東渡》。這些劇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為題材,把追憶歷史事件與彰顯精神價值結合起來,在創意策劃、主題表達、內容呈現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得到了專家肯定和市場歡迎,引發了較為廣泛的關注與反響。
歌劇《鑒真東渡》劇照
中宣部副部長景俊海同志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從歷史、現實、世界這三個維度入手,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同時放眼世界。”對此我們感同身受并有強烈共鳴。這幾年來江蘇省的歌劇創作,就是在這樣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的。我們認為,中國故事、中國題材、中國創作,再融入中國音樂的元素,這就是中國歌劇。在歌劇創作中,特別要處理好民族的與世界的關系,堅持交流互鑒、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既不簡單“拿來”,也不盲目“排外”,積極吸納西方歌劇和中國戲曲、民族音樂、民歌等的營養。只有這樣,才能“在比較中融合、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升華”,才能不斷發展壯大獨具特色的中國歌劇。
《運之河》《鄭和》《鑒真東渡》這三部歌劇都是以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為題材,并與江蘇地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回顧江蘇歌劇近年來的創作體會,我們認為應當做到“五個結合”——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引領性與觀賞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大題材與地域性相結合、領軍人才與青年人才相結合。
>>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今天中國精神的最集中體現。如何通過精彩的故事、生動的演繹、豐滿的形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和熔鑄中國精神、中國氣派,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在2014年以前,江蘇已有15年沒有原創大歌劇了,這與江蘇的文化發展、經濟發展不相匹配。2013年下半年,省委宣傳部下決心改變現狀,并集中各方力量進行了細致周密的調研工作,作出了歌劇創作“2013-2017”的五年創作規劃。
第一部歌劇是大運河題材。2014年,適逢大運河申遺的沖刺階段,而申遺項目是以運河江蘇揚州段為主要驗收地。如何積極彰顯價值立場,主動建構正確的榮辱觀、歷史觀和文藝觀,賦予其正能量,又要具有故事結構且符合藝術規律的表現力?劇組做了深入的探討。最終,劇情選擇了“隋唐”之交時期,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思想核心,頌揚了勞動人民建造大運河的豐功偉績。2014年6月,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文化遺產。而歌劇《運之河》以其思想性、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獲得了藝術界和觀眾的充分肯定。
第二部歌劇題材是鄭和。鄭和七下西洋已過去600多年了,為什么會選擇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核心之一,也是我國新時期經濟外交的重要平臺和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明確指出江蘇處于“一帶一路”交匯點的地理位置。鄭和曾率寶船七下西洋,不懼艱險,越過萬里鯨波,歷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等37個國家,化解了內外爭端,開啟了航海外交先河,走出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思想性立住了,創作才能走在“正道”上。
第三部歌劇題材,是六次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中華文明對日本影響深遠。為宣傳“一帶一路”基本國策,進一步促進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與友好往來,劇情選擇從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開始,鑒真應日本圣武天皇的約請,先后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日本弘揚佛法,并帶去了中國醫藥、音樂、建筑文化經典。鑒真東渡對日本的社會產生了多方位的深遠影響。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說:“用歌劇來展示一個著名的佛教題材,是了不起的挑戰,我為演出深深震撼,尤其是為主演所震撼。”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說:“中日關系時有波折,但是中日的民間交流、文化交流一直非常豐富,彌補了政治無法起到的成效。鑒真的故事在日本婦孺皆知,轉化成歌劇很難,相信大家在創作過程中一定像鑒真東渡一樣克服了千辛萬苦,最終呈現出如此精彩的節目。”巡演回國后,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給江蘇省委、省政府、外交部、文化部的感謝信上說:一部歌劇讓更多日本民眾了解中國、感知中國、領悟中國,成為中國對日文化交流傳播的一個精品、一座橋梁、一條紐帶。《鑒真東渡》以中國故事,日本情緣,國際化語言為載體,促進中日情感交流,拉近人民之間的友誼。今年2月5日、6日,《鑒真東渡》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是繼日本巡演后首次在國內舞臺公演,獲得首都觀眾和專家的好評。
>>引領性與觀賞性相結合
2014年9月22日,《運之河》在第二屆江蘇文化藝術節正式首演。此后在揚州、武漢、北京、南京、徐州、南通等多個城市巡演。2014年11月在第二屆中國歌劇節上,《運之河》一舉榮獲優秀劇目獎、優秀作曲獎、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舞美獎及男女主角優秀表演獎七個獎項,是所有參賽劇目中獲獎最多的一個劇目。2015年6月26日至7月17日《運之河》赴歐洲瑞士、比利時、意大利三國四個城市進行了八場巡演,當時是承擔著聯合國成立70周年、中歐建交40周年、中意建交45周年三項重大外事活動的慶典演出和文化交流任務。在日內瓦、布魯塞爾、羅馬三個城市的演出,均有我國駐外使節、當地城市主官及他國高級外交官和文化官員等前來觀看演出。盡管歐洲人對中國語言不能完全聽懂,但音樂、唱腔、表演等是共通的。當他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對此劇大加贊賞時,中國故事中所展示的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也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
歌劇《鄭和》于2016年10月作為江蘇第三屆藝術節開幕式大戲公演。公演當晚,保利大劇院門庭若市。媒體隨機采訪時,有一觀眾說:“這部歌劇是講給世界的中國故事,也是民族情懷的現實表達。太好看了!”就這一句“太好看了”傳達了對歌劇引領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贊揚。我記得景俊海副部長也稱贊過《啟航》這個段落,他認為這一段落不僅氣勢磅礴,有很強的觀賞性,而且還有鮮明的時代寓意,象征著當今中國這艘巨輪正乘風破浪、揚帆啟航。在去年江蘇省的團拜會上,很多老領導、老同志在看過這個段落后也都拍手稱贊。我想,這正是歷史事件與當代價值相結合、引領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結果。
歌劇《鑒真東渡》于2016年12月19日至30日赴日本東京、奈良、京都三地連演五場,得到了日本政經名人、業內專家和普通觀眾的高度贊譽,在日本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在東京首演時,1800個座位的劇場座無虛席。歌劇尾聲,當鑒真終于成功渡海、在櫻花樹下普法傳教時,觀眾席中迸發出長達數分鐘的熱烈掌聲。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甚至帶頭起立鼓掌,他說:“演鑒真的演員讓我心靈受到了震動,我堅信這樣的演出在日本各地必將震動日本人的心靈。”
>>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
中國歌劇有自己悠久的文化傳承,融合了戲曲等多種傳統藝術的精髓,同時也兼收并蓄,吸收了西方歌劇的藝術特色。
從選材上看,中國大運河、鄭和七下西洋、鑒真東渡,這都是舉世聞名的大事件,也是典型的中國故事,都反映出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勤勞勇敢和善良友好的優良品質。顯然,這三部歌劇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從音樂上看,三部歌劇的音樂,借鑒了西洋歌劇的演唱方法,并融入了大量江蘇民歌小調等音樂元素,充分實現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結合。以《運之河》為例,在按照西方作曲的技法和表現形式進行創作的基礎上,它加入了很多民族旋律和唱法。有意思的是,近百年之前,意大利歌劇《圖蘭朵》在創作中借鑒了江蘇民歌《茉莉花》的元素,而今天,《運之河》的主旋律取自地道的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這仿佛是“世界性與民族性”時隔百年的對話。
>>大題材與地域性相結合
《運之河》《鄭和》和《鑒真東渡》都是發生在江蘇大地上的中國故事。它們既是大題材的中國故事,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應當說,以大題材的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打造的三部帶有江蘇元素、中國故事的原創歌劇,既突出展示了江蘇獨特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又集中體現了中國日益提高的文化實力和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鄭和》與《鑒真東渡》兩部劇近期還將進行全國巡演和國外巡演,我們有信心,這些歌劇會以直觀而生動的方式,向全國和世界的觀眾講述中國故事,抖擻中國精神。
>>領軍人才與青年人才相結合
《運之河》《鄭和》《鑒真東渡》三部劇目在邀請國內頂尖歌唱家加盟參與的同時,注重對江蘇本土歌劇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養。在劇目創排時,我們均排出外請名家、江蘇本土著名歌唱家及江蘇優秀青年歌唱演員分別擔任主演的A、B、C三組陣容,合唱與舞蹈也是全部使用江蘇優秀青年演員。與名家的同臺排練、演出,讓江蘇的青年演員受益匪淺。青年歌劇人才迅速成長,隊伍不斷壯大,讓江蘇的歌劇事業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經過這些歌劇的演出歷練,不少“70后”“80后”的青年演員脫穎而出,成為江蘇歌劇新生代的中堅力量,也在中國歌劇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與此同時,江蘇歌劇也完成了從主演到合唱人才的梯隊建設,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儲備體系。
除了上述三部原創中國歌劇之外,我們正在進行歌劇《拉貝日記》的創作。今年是南京大屠殺發生80周年,也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國家公祭的“大年”。總書記提出要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世界上很多國家和人民不了解南京大屠殺史實,很多西方人士甚至以為日本是二戰的受害國,根本不了解日本作為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暴行。歌劇《拉貝日記》正是用國際視角,世界語言來講述這段歷史,不僅體現出中國人民對于愛好和平的國際人道主義友人的感恩之心,更是通過歌劇這種世界性的語言向國際社會揭開這段被日本右翼分子掩蓋、扭曲、篡改的史實。
習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優秀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能力和水平。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不斷推進文藝創新、提高文藝創作質量,努力為人民創造文化杰作、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江蘇將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系列講話特別是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宣部的要求,在中國原創歌劇的創作中,堅定文化自信、加強創新力度,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不斷探索、精益求精,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