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現階段學院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的考察
摘 要:鋼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多元化城市型國家。自20世紀以來,文化藝術及藝術教育的發展開始受到政府的日益重視,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和提高新加坡國民素質的重要基礎。本文通過對新加坡現階段學院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的考察,用以對照我國音樂教育作出啟示與思考
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是位于馬來西亞半島南端的一個小島國,距離赤道以北約136公里,總面積約714.3平方公里(2011年),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91.6%。新加坡常住人口約500萬,其中華人占76.7%,馬來人13.9%,印度人7.9%,其他種族1.5%,包括少量歐洲人和猶太人。新加坡華人大部分源自中國福建、廣東、浙江和海南等地,其中4成為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和福州人等。南亞文化、伊斯蘭文化、中國文化和東南亞文化是影響新加坡的四種文化因素,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印度教是新加坡的四大主要宗教。
特殊地理位置的新加坡,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日本、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合作關系,同時因其在歷史、經濟上與西方有著緊密聯系的緣故,形成了它包容性強、多元的音樂文化特征。根植于中國傳統漢文化而又兼容其他種族的多元文化,正是新加坡音樂文化發展的特色和優勢。
一、新加坡官方專業音樂教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在經濟步入正軌后,開始重視文化藝術以及音樂教育的發展。現有的五所專業藝術院校:南洋藝術學院音樂系——唯一的國立大專藝術學院;國立大學楊修桃音樂學院——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國立教育學院——唯一的師范學院;拉薩爾藝術學院——民辦政府資助的藝術學院;新加坡藝術學校——第一所藝術中學。以上五所專業藝術院校主要借鑒和采用的是西方專業音樂學院的教學體系。從筆者掌握的資料和了解的情況而言,目前,無論從辦學規模、專業設置、師資團隊、教學設備等方面來看,以上專業藝術院校代表著新加坡官方音樂教育的辦學水平,筆者作了如下總結:
(一)專業設置系統化
由于新加坡在歷史上一直為英國殖民地,其教育體制是在原英國教育體制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與完善起來的,因此它與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教育體制相通;同時由于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大多數的國家,所以它的教育又有著濃厚的東方色彩。官方辦學開設的專業基本都包括西洋樂(管弦樂、鋼琴)和作曲,某些院校增設有民樂與聲樂專業。官方辦學在專業設置上的特點在于,專業設置多元化,與國際名校的聯合辦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在專業學習上系統發展的可能性。音樂教育專業的開設,使得學生成為既能獨立演奏的表演者,又能從事某種專業教學的復合型人才,大大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學制四年的音樂學士學位(Bachelor of Music(Honors)Degree)課程與學制二年的音樂研究生文憑(Graduate Diploma in Music Performance)課程使專業設置成為一個系統、科學的發展整體。
(二)入學考試嚴格化和學分制
官辦專業藝術院校一年分春、秋兩季入學考試,每季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報考。對于海外學生的報考,首先要進行的就是嚴格的入學資格審核,包括專業要求和語言要求。資格審核通過后,才能獲取入學考試資格。入學后采取學分制。
(三)師資團隊國際化
官辦藝術學院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主課教師均為來自美國比博地音樂學院(Peabody Institute)等世界知名音樂學的教授以及在新加坡交響樂團任職的管弦樂各部首席,也聘請的是來自英國、美國、法國、中國大陸及臺灣的一些專家作為客座教授。師資團隊的國際化與政府的積極介入、長遠規劃是分不開的。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曾在1997年提出:“從全世界搜羅人才對新加坡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特殊國情的新加坡國小民少,完全依靠本地人才來推動藝術發展是遠不夠的。政府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把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吸引優秀海外人才來新工作、學習和生活成為了新加坡政府的一項可持續發展政策,依賴優秀的人力資源和知識創新來推動本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四)辦學規模和教學設備
藝術學院全部設立在新加坡的市區中心,與濱海藝術中心、維多利亞音樂廳、國家圖書館、博物館等新加坡著名建筑物毗鄰。南洋藝術學院的新校區是舊校區的三倍大,其演奏廳“Lee Foundation Theatre”擁有380余個座位,供教學使用的40余架鋼琴中,三角鋼琴20余架。 國立楊秀桃音樂學院占地面積19300平方米,其中包括擁有600余個座位的演奏廳,可容納150余人的室內樂、獨奏音樂廳,能容納80余人的小演奏廳以及8間可容納30-40人的講座課室等。此外,各學院的圖書館藏書是一大特色和優勢,光國外期刊就達近百種,這些豐富的館藏資源為學生們很好地了解國外學術動態提供了積極、良好的窗口,同時也為他們畢業后直接赴國外深造創造了有利條件。2004年,政府推出了“環球校園”(Global School House)計劃,旨在使新加坡發展成為全球首要的教育服務樞紐。政府的這一舉措使得一些國外知名大學紛紛開始在新加坡設立分校,同時一些名校開始與新加坡大學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其中音樂院校包括中國中央音樂學院(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英國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英國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等。與國際名校聯合辦學,對提高新加坡的音樂教育水平和引進世界一流的教育師資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之逐步成為能提供優質音樂教育資源的國際都市。(五)授課模式多樣化
官辦院校多樣化的授課方式也是其特點之一。各院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授課方式分為:專業課、小組課、基礎理論課、學術(專題)討論課、排練課以及實習等。專業課(Professional course)、小組課(Group lesson)、基礎理論課(Fundamental subjects)、學術(專題)討論課(Special discuss course)、排練課(Class concert)、實習(Fieldwork)。其中小組課是專為視唱、練耳、樂理、和聲、復調、曲式等專業基礎課而開設的授課形式。基礎理論課是針對音樂史學、音樂心理學而設立的授課形式。學術討論課是一門由教授選定主題的專題討論及辯論,問題極為廣泛,師生圍坐一起,從調動學生學習的自我能動性出發,老師只是一個主持者。通常一節課擬定一至兩個主題,先由每個學生選擇一個主題作三十分鐘左右的陳述,提出自己的觀點,其他學生參與討論。
二、新加坡社會音樂教育
新加坡私立音樂學校相對優于專業音樂院校,發展更為繁榮。早在三、四十年代,在新加坡已經存在了多間售賣西洋樂器的琴行,以調律維修鋼琴與銷售進口樂器為主,經營者也多為外國人以及南下的中國人。建國后,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政府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推動,一些私人樂器行開始增設音樂培訓課程,從最初的簡陋的幾間課室,僅提供鋼琴、小提琴幾種單一課程的培訓班,逐步發展到具有一定規模的音樂教育機構,政府所設的民眾俱樂部,民間各華人會館也都相繼開設各類培訓班,同時也吸引了外國的一些音樂教育機構來新開設教育分校。據筆者了解,2005年,新加坡擁有私人音樂學校達107余間,至2007年已超過150余間,僅2004年報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鋼琴考級的考生就達21950人。私立琴行與私立音樂學校的逐年增多,這種競爭不斷加大的情形,對教學質量、師資質量的提高以及教學環境設施上的不斷翻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新加坡眾多的各種私立音樂學校中,有一些是由民間音樂團體創辦的,但絕大多數是樂器商行的一種聯合體,即各類樂器商行通過辦音樂學校來獲得一個穩定的樂器銷售渠道,同時也用來提高其商行的社會知名度。這類業余的音樂培訓學校除緊鄰繁華的商業區開設外,還常在各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段和政府組屋區開設分校,以便利于學生的學習。來各類音樂培訓學校就學的對象,除了以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為主,其他一族就是年輕人和中年的家庭主婦太太。這些太太們,在工作和操持家庭事務之余,選擇一門自己喜好的樂器來學習,以達到充實自己生活和提高自身修養的目的。
根據新加坡人對所學音樂專業(含聲樂、器樂)的選擇做個排序的話,分別是:鋼琴、小提琴、吉他和其他(包括電子鍵盤、管弦樂器、聲樂等)。不難看出,在西洋樂器的選擇上,鋼琴的確是占據了首選之位。以新加坡小學的一個普通班級(通常30人計)為例,學鋼琴的人數約為5-12人,占到全班人數的15%-40%;學小提琴的人數約為3-5人,約占全班人數的10%-15%;吉他的在學人數與小提琴基本相近 ;在民族樂器的選擇上,選學古箏的人教多,其次是琵琶、二胡等,其他類別樂器的學習人數則不到10%。之所以學鋼琴的人數名列前茅,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新加坡家庭有能力購買鋼琴并開始進行學習;二是因為鑒于鋼琴是所有樂器的基礎,在新加坡,父母們在開啟學齡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前都會讓孩子先學習1-2年的鋼琴,以打下扎實的基礎和理論;三是新加坡開放型的人才策略,吸引來了本國、亞洲(中國四川、東北等地區居多)乃至歐美國家的一些畢業生,特別是在政府文化強國和鋼琴熱后,構成了新加坡的鋼琴教師隊伍和遍布各島的琴行和鋼琴教學點,其中,雅馬哈音樂學校(Yamaha Music School)和歌德音樂學校是新加坡專業針對各個不同年齡的人群進行鋼琴和小提琴教學頗有名氣的兩大私立音樂培訓機構。
(一)歌德音樂學校(Cristofori Music School)
歌德音樂學校的前身是新加坡歌德樂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樂器公司之一,公司下屬的歌德音樂學校,總共有25間音樂教學分校遍布新加坡各島。學校現有教職員工500多名,學生近15000人,以為建立一個優雅的新加坡社會而努力耕耘為宗旨,最高宗旨是努力實現亞洲的文藝復興社會,成為了新加坡最大的音樂培訓學校之一。
1.辦學宗旨和課程設置
歌德音樂學校強調,人類的基礎,由“腦”(Mental)、“心”(Emotion) 、“身”(Physical)、“靈”(Spiritual)四個方面的自然原則構成,亦即成功的因素。在歌德的音樂教育思想中則提出了全人的教育源于三個方面:學術性技巧(Academic Skills- Mental)、學習技巧(Learning Skills- Emotion)、對學習過程的認知(Awareness of How I Learn),即全人教育的體現是讓學生先掌握音樂的學術知識,再通過表演及發表會將所學的內化為個人的知識。學校設置了五大類課程,分別是:小小莫扎特音樂班、鋼琴課程、小提琴課程、吉他課程和其他音樂課程。其中小小莫扎特音樂班是歌德音樂學校采用的由“Dr.E.L.Lancaster”編著的小組音樂課程,這是個專為3歲至5歲的兒童設計的音樂課程,旨在為學齡前兒童提供一個“寓教于樂”的早期啟蒙音樂教育;鋼琴和小提琴教學面向社會各個年齡階層,主要是中小學生及幼、兒童;吉他教學的主要服務人群是成人,也有一部分中小學生;其他音樂課程則包含了成人鋼琴、小組鋼琴、流行音樂鋼琴、管風琴、休閑吉他及音樂理論等 。為了增強在學兒童的音樂感、興趣性、表演性、愉悅性、創意性及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歌德學校從2000年開始特別設置了小組創意音樂課(GIL- Group Interactive Lesson ),實行每學期以一堂附有音樂主題的互動課取代一堂一對一的傳統器樂教學方式,每一學期的互動課學習重點各有特色卻又相輔相成,讓在學兒童在互動中建立自信力,學習創意的思維,積極的態度,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及培養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歌德音樂學校每年還開設了四大音樂盛會,分別是:歌德鋼琴比賽∕歌德鋼琴藝術節;歌德創意大擂臺;歌德學生演奏會暨頒獎典禮和歌德教師音樂會。2.嚴格的考級制度
新加坡沿襲的是英式教育體制,所以在各類藝術培訓機構中,均以英國皇家考級制度(Associated Board Royal School of Music)作為教學及考核的標準,簡稱ABRSM。它起源于英國,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由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校長Alexander MacKenzie爵士和皇家音樂學校(Royal College of Music)主任George Grove爵士共同創建于1889年,至今100余年。他們的目標是聯合兩家院校,建立一個考試機構,“以音樂教育發展這一無私動機為激勵,……真正刺激人們追求高水準的成就和目標”。這一機構最初僅被命名為“聯合委員會”,目的是為人們提供除了私立考試機構以外的另一種公正權威的選擇,當時的私立考試機構被廣泛認為是受利益所驅的機構,而聯合委員會的目標則是為了促進高水平的音樂教育和考試。英皇考級科目設有鍵盤、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聲樂、應用音樂、器樂合奏、合唱以及樂理。考試包括筆試、演奏、視唱練耳、視奏等多種形式。其中演奏和樂理考試由易到難分為1-8級。樂理考試的考生可以參加任意級別的考試,當通過樂理5級后,考生就有資格報考6級或者以上更高的任何級別的業余演奏考試,而報考演奏1-5級的考生則無需通過任何樂理考試。聯合委員會在全球90多個國家設立音樂考試機構,全球每年參加考試人數達63萬人次,已成為了歷史最悠久、全世界規模最龐大、最具權威性的國際認可的音樂程度鑒定考試之一。
3.師資隊伍專業化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教育的成功保證,在課程教材的開發,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目標的實現及檢驗等方面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加坡的藝術培訓機構對于教師的專業化要求非常高。如本島兩大最有聲譽的私立藝術培訓學校——歌德音樂學校和雅馬哈音樂學校,均采取在全世界范圍內重金聘請高學歷、高水平教師的人才策略,并設有專門的師資招聘、考核制度及每周一次的專業的師資培訓課程。根據筆者接觸的情況來看,目前,歌德教師中50%為外籍教師,除了西洋樂器的教師有少數是新加坡自己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其余均為外聘的。而從事民族樂器教學的師資絕大部分則是從我們國內的大專院校和音樂團體聘請來的。此外,學校還專門設立了“歌德教師音樂會”及教學獎勵制度,通過每學期一次的音樂會,創造了不同國籍教師間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師資的國際化教學水平。雖說這類音樂培訓學校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而開設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也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推動了新加坡業余音樂教育的發展與蓬勃。
4.特色
在新加坡開始專門學習樂器之前,開設有一項特殊的音樂基礎課程,我們一般稱之為CMC(Children Music Course)課程。這類課程都是由2-4個年齡相仿的孩子,以小組方式,由家長陪同,有1-2位老師帶領著以游戲或互動的方式進行啟蒙音樂教育。在新加坡受歡迎的課程有雅馬哈音樂學校的兒童音樂課程,科思達教育集團引用的鈴木音樂教學體系課程以及歌德學校采用的Dr.E.L.Lancaster編著的“小小莫扎特”音樂班課程等。這類課程提供了幼、兒童早期接觸不同種類音樂及樂器的機會,同時也增進了與其他同齡學生的互動,在團隊生活中學習讀譜及鍵盤演奏。這類音樂課程大體相似又各有其特色:雅馬哈音樂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科思達教育集團(Crestar Education Group)引用的鈴木音樂教育體系的啟蒙課程,它注重兒童早期教育和創立良好的學習環境;歌德音樂學校的“小小莫扎特“音樂班課程旨在讓兒童們跟隨課程中的主角貝多芬熊、莫扎特鼠的神奇音樂之旅自然而充滿樂趣的學習音樂。此外,這類課程的開設還解決了父母對于學齡前幼童學習音樂的一些疑慮,如孩子是否對音樂感興趣和有天賦?究竟該讓孩子選擇什么樣的樂器等等,同時也為父母們提供一些借鑒和預備。在CMC課程之后,孩子就有了音樂的最基礎的概念,父母們就可以開始選擇樂器的學習了。這類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的目的不是僅培養少數天才,而是讓大批的兒童通過學習音樂豐富生活,欣賞和喜愛音樂,提高全民的音樂素養。
三、結論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共存、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的國家。音樂教育作為教育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建立不同音樂文化價值觀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將新加坡音樂教育考察之旅,用以對照和思考我國的音樂教育現狀,啟發與思考作如下總結:
首先,新加坡政府的積極介入、長遠規劃和一系列高瞻遠矚的考量和舉措,對新加坡的藝術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提供了強大的經濟保障。
其次,新加坡的音樂教育課程是以多元文化音樂為基礎的。從私立音樂學校的早期音樂啟蒙教育開始,他們就把多元文化和音樂的內容傳達給孩子,讓孩子通過音樂去了解不同種族之間的文化與習俗,從而從小培養他們對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尊重與認同,為其今后形成多元文化的音樂價值觀打下基礎。我國同樣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國,是否也需要各民族之間相互的文化尊重與認同?文化價值對音樂教育提供一種引導,這種多元化的音樂文化價值觀也是我們中國音樂教育工作者目前亟待建立的。
再次,新加坡注重因材施教,多元文化課程、多元化的音樂教育課程以及形式多樣化的中英雙語音樂教學課堂,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最后,新加坡的音樂教育雖然已近普及化發展但仍有若干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一、政府重視發展音樂文化與藝術教育的時間還比較短,全盤西化的教育體制還缺乏本土根基;沿用西方基本樂理作為音樂教學的基本體系和音樂教育的課程基礎,這就使得學生們從小接觸到的多是西方的音樂,從而忽略了自己本土的、傳統的音樂文化。現今在以民族文化作為培養學生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日益引起各國教育領域的重視之際,新加坡擁有多元種族的優勢,應該嘗試著根據各民族的音樂特點,將音樂教學與本地音樂文化緊密聯系。對照中國的音樂教育體系,面臨的是同一個問題,即:由于近現代西方音樂學院教學體制的植入,以中國音樂為主干的教育體系被忽略。中新兩國,類似的音樂文化背景注定了其相互之間學習、借鑒的可能性與必需性。
參考文獻:
[1]杜亞雄.多元的新加坡音樂傳統[P]. 音樂周報,2006.
[2]曹月.新加坡音樂教育觀感[J].音樂天地.1996.
作者簡介:
孔 旭(1979- ),女,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音樂系。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