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指揮家的鮮明標志究竟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答案會有多種多樣,但有一點或許是共同的,那就是優美的、富有表現力的管弦樂音色。入耳,方得入心。我們的交響樂團長期以來最大的問題之一也正在于音色粗糲,使得很多演出缺少親和力。
作為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2016/17音樂季“弦外有聲”開幕后的第三場音樂會,4月30日的“鄭明勛與卡普松演繹陳其鋼與勃拉姆斯”,鄭明勛在三首作品尤其是下半場的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中,激發樂團奏出豐滿而溫暖的音色。
此次鄭明勛指揮勃拉姆斯,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排出的陣容是迄今為止我見到這個年輕樂團最龐大和壯觀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各有16位演奏家,中提琴14位,大提琴12位,低音提琴10位,木管聲部加倍。這說明,鄭明勛在勃拉姆斯的交響曲中追求的是濃郁瑰麗的管弦樂音色。在德奧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音樂中,弦樂的“人海戰術”對于增加樂團的表現力是非常有益的。聆聽鄭明勛指揮下澎湃壯麗的浪漫交響之音,深感勃拉姆斯的交響曲是最能表現人的存在感的藝術語匯——陽光,云層,森林,時間,生命……在第四樂章接近結尾,當音樂歷經路轉峰回,將所有的力量積聚起來,向燦爛的終點全力沖刺時,帶給聽者啟示:古典音樂,對于愿意傾聽它的人,是可貴的鼓舞、激勵、撫慰和洗禮。在鄭明勛激發下,圓號聲部的出色發揮賦予樂團的整體色彩以更大的飽和度與光澤感。鄭明勛非常理解圓號在勃拉姆斯配器藝術中的意義。
第四樂章引子中著名的圓號主題,演奏得何等線條堅實、音色璀璨、境界宏闊。在它后面的那個被認為與貝多芬的《歡樂頌》神似的主部主題——C大調上的豪邁宏偉旋律,首席李喆率領的龐大弦樂,有著真正的成熟樂團的風范與魅力。李喆在第二樂章中的大段獨奏以及定音鼓劉恒的力度與音色變化幅度,同樣值得稱贊。雖然在整體音色上,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較之28日晚在奧斯莫·萬斯卡指揮下演繹“法式浪漫”的瑞士羅曼德交響樂團,尚有明顯距離,但就各聲部的音色與融合度以及整體表現力而言,已經足以代表我國樂團達到的新高度。上半場的兩首當代作品來自兩位有著師承關系的作曲家:梅西安的《被遺忘的祭獻》和陳其鋼的《逝去的時光》。法國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的獨奏,與中國聽眾更熟悉的王健的精湛演繹相比,有著更偏重色彩化的表現。 (音樂周報 王紀宴)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