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在指揮大師鄭明勛執棒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演繹的布魯克納《降E大調第七交響曲》莊嚴輝煌的樂聲之中,國家大劇院第五屆“中國交響樂之春”落下了帷幕。在4月8日至29日的21天時間里,12支本土樂團,12位中外指揮家及千余名音樂家共同演繹了一次以“中國交響樂記憶”為主線的世紀尋根之旅。
一幅中國交響樂長卷
歷史教科書式的曲目安排構成了本次系列演出的最大亮點。4月8日晚,陳佐湟執棒的貴陽交響樂團以蕭友梅的《哀悼進行曲》拉開了開幕特別音樂會的帷幕。從1916年作曲家在德國留學期間寫下的這首單管編制樂曲算起,中國交響樂創作整整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跌宕起伏。在主辦方的精心策劃下,經過藝術家們學者式的史料研究和用心演繹,很多記載于歷史教科書中難得一聞的作品,再一次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并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懷舊》(黃自,1929)、《臺灣舞曲》(江文也,1934)、《海、帆、港》(林聲翕,1944-1946)、《新中國交響組曲》(丁善德,1949)、《花月正春風》(周文中,1953)、《山林之歌》(馬思聰,1954)等,與《森吉德瑪》(賀綠汀,1937)、《梁!(何占豪、陳鋼,1958)、《黃河》(集體創作,1969)、《雪里梅園》(徐振民,1979)、《炎黃風情》(鮑元愷,1991)、《逝去的時光》(陳其鋼,1998)、《第四交響曲》(王西麟,2000)等為觀眾所喜愛的作品共同構成了是一幅兼具歷史文獻價值和觀賞性的中國交響樂發展長卷。
作為“交響樂之春”一貫秉承的推動中國交響樂整體水平全面發展宗旨的延續,本次參演的是由陳佐湟、鄭小瑛、湯沐海、俞峰、譚利華、張藝、楊洋、林大葉等老中青三代指揮家率領的12支本土樂團。其中既有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等“老牌”國家隊,也有貴陽交響樂團、沈陽交響樂團、西安交響樂團、臺灣長榮交響樂團等來自各省市的樂壇勁旅以及像上海國際青少年管弦樂團這樣的新生力量。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屬性、不同經營方式、不同城市文化孕育的樂團,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當今中國交響樂發展的整體現狀?陀^地講,很多樂團在藝術的呈現上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但正是在國家大劇院這樣的國際級舞臺上的磨煉,可以讓他們迅速成熟起來。
現代音樂為誰而作
樂音雖逝,樂思未斷。在音樂為我們帶來聽覺享受和心靈震撼之余,也不由得引起我們深思。
“中國之聲”為誰而歌?此次入選的34首作品,無論是重新“挖掘”的歷史文獻,還是觀眾耳熟能詳的作品,都體現了與音樂可聽性的統一。這些樂曲作為百年中國交響樂創作的一幅歷史長卷,其中蘊含的歷史脈絡也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在創作技法上,從早期的師法東西洋、白手起家學習各種風格流派,到融會貫通努力為其注入中國語匯和精神,再到自成風格創造出個性化的表達方式;音樂內涵上,從個人情感的抒發到對歷史民族風物的感懷,直至對國家社會現實的深切觀照。這一外來的藝術形式已經成為我們記錄時代、寄托情感、表達心聲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當今天的音樂家們以更為自信、成熟的姿態投身到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時,卻有意無意地與大眾的審美需求漸行漸遠。乃至近年來“現代音樂究竟為誰而作”的爭論不絕于耳。回想當年,當交響樂被作為開啟民智、對話世界的手段而引入中國之時,前輩的藝術家們無不抱著為創作國人喜聞樂見之西樂的理想。而今天看來,這種樸素的理想似乎并未過時。
中國交響樂作品中缺少經典作品,已經成為業內外的共識。人們經常感慨,今天的音樂舞臺上除了“梁!、“黃河”等“老三篇”,很難找到為觀眾所普遍熟知的經典作品了。經典究竟從何而來呢?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一部經典的誕生除了作曲家賦予它的動人音響和深刻的文化意蘊,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藝術家通過富于靈感的二度創作對作品內涵的深度挖掘和升華以及觀眾的認可與喜愛。我們所熟知的西方古典音樂作品,莫不是有著眾多的經典演繹的版本,供愛樂者對比聆賞。西方音樂史上更有著門德爾松挖掘巴赫作品重見天日的經典案例。4月9日晚,由湯沐海執棒“國交”演出的《炎黃風情》便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這部根據中國民歌改編的民俗風情畫卷因其濃郁的地方特色、精煉雋永的交響樂語言深受樂團和聽眾的喜愛,被譽為“中國上演率最高的交響樂作品之一”。然而,經由指揮家創造性的詮釋挖掘,很多蘊藏在譜面背后的樂思和音響,被他賦予靈性的指揮棒所激活,前所未有的聆賞體驗為包括作曲家在內的現場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藝術享受。客觀地說,中國當代創作中不乏具備成為經典作品潛質的優秀之作,但由于缺乏足夠的上演率特別是由一流音樂家演出的機會,而被埋沒了其真實的藝術價值。今年的“交響樂之春”無疑為我們尋找中國的經典作品,打開了一扇回望歷史的窗口。當我們在不斷創造新的優秀作品的同時,也不應遺忘那些被塵封的寶藏。此次演出的黃自的《懷舊》、周文中的《花月正春風》、徐振民的《雪里梅園》等諸多淡出人們視線的作品,便都有著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短短的21天,透過12場精心策劃的音樂會,我們不僅得以領略了中國交響樂一個世紀以來發展的大致樣貌,更可以從中體會到,當年的藝術家們所開創的努力學習西方不同風格創作技法的同時,融入中國本土文化的音樂語匯和審美趣味,使這一具有世界性的藝術形式成為表達中國情感、傳遞中國精神之有效手段的創作道路,依然指引著今天的音樂家們不斷追求和探索。 (音樂周報 張萌)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