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十七八歲的我,還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喜歡上了西貝柳斯的冷峻。聽著他的音樂,仿佛能想像出他不茍言笑的樣子。一直覺得西貝的交響曲,有氣勢、有張力,硬朗、棱角分明,充滿了金屬色彩。聽他的音樂,總有些悲壯的情懷在里面,我想這和他強烈的民族性有關系吧。
西貝柳斯生在芬蘭的一個小鎮上,他的父親是駐扎在那里的一個團的軍醫。十五歲時,他便跟隨那個團的管樂隊教師上小提琴課。在夏天,西貝柳斯喜歡拿著他的小提琴成天成夜地消失在樹林里——在那些奇異的北歐夏夜里,太陽直到后半夜才落下,而且天黑時絕不會比神秘的黃昏時光線更暗。他努力在小提琴上表達他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有著高大的“竊竊私語”的樹的芬芳樹林、寂靜的湖和歡快的小溪,以及銀色小鳥的歌聲。
同許多音樂家一樣,西貝柳斯想成為一個律師,并且花了一些時間在大學里學習法律。但最后,他決定把整個生命獻給音樂。當他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國家到柏林學習音樂的時候已經二十四歲了,后來他又到維也納去了,三年后回到芬蘭的時候,西貝柳斯已經以他的第一首偉大的音詩《EnSaga》而聞名,標題的意思是“來自一個古老的傳說”。
最偉大的民族主義音樂作品也許就是《芬蘭頌》——一首用芬蘭民歌和故事及憂傷的旋律組成的音詩,它的作曲者就是偉大的芬蘭人西貝柳斯,他和理查·斯特勞斯曾經被稱為現代音樂的兩個偉大的“S”。
《芬蘭頌》以一種召喚人民武裝起來的莊嚴的、不協和和弦的鏗鏘聲開始。只要那些俄國人占領芬蘭,他們就不允許這個作品公演,因為怕它會煽動芬蘭人反抗。當芬蘭終于獲得自由時,政府每年發給西貝柳斯一筆養老金,使他能夠把自己的一生用于作曲。
在西貝柳斯的時代,芬蘭人已經從一些民間藝人和鄉下百姓那里收集了所有的芬蘭古傳說,匯集到那本題為《卡列瓦拉》的芬蘭傳說集里。西貝柳斯使用真正的民歌曲調,將《卡列瓦拉》的精神滲透在他所有的作品里,甚至在那些偉大的交響曲里。他的大多數音詩都來自于《卡列瓦拉》的某部分——例如那首《圖翁涅拉的天鵝》,描寫了一條象征死亡的黑河圍繞,上面有一只天鵝總是唱著悲傷的歌曲。《芬蘭頌》則用音符講述了人類有記憶以前就住在黑暗森林里的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滿溢著鄉下人的愛和自豪感。
感謝芬蘭政府的津貼,西貝柳斯才能有漫長安靜的歲月創作他的音樂,使每首作品都滲透著古老的芬蘭民間傳說的精神。他生活在離芬蘭首都二十英里的可愛的農村莊園里,他總是崇拜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許多人相信:他的名字終將位列所有真正偉大的人物當中,在貝多芬的旁邊。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