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交響音樂會《“永不忘卻”——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昨晚在南京保利大劇院上演。
交響音樂會《永不忘卻》上演,主創采風、創作歷時近一年
昨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交響音樂會《永不忘卻——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在南京保利大劇院再演一場,厚重震撼的管樂演奏,穿插其間的合唱、朗誦,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聽震撼,在音樂中銘記歷史,緬懷追思南京大屠殺遇難者。
作為第一臺以“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為題材的交響音樂會,解放軍軍樂團的創作過程歷時近一年,主創人員來寧采風了解歷史,積累創作素材,他們的最大愿望就是“用音樂讓人們牢記歷史”。
茉莉玫瑰隔空對話
訴說超越國界的大愛善舉
茉莉玫瑰隔空對話
訴說超越國界的大愛善舉
主創來寧采風收獲創作靈感——
音樂會由《南京·血哀1213》、《那時芬芳》、《茉莉與玫瑰》、《南京·記憶》、《和平必勝》和《強軍贊歌》等6個曲目組合而成。其中,第三首曲目《茉莉與玫瑰》,是解放軍軍樂團作曲家王和聲用奏鳴曲式寫成的大型交響作品。曲名中的茉莉與玫瑰,來自于主創人員在南京采風中的一次偶然發現。
今年4月,時任解放軍軍樂團創作室主任的王和聲帶領主創人員來寧采風,先后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中國航空烈士紀念館等地,并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等交流座談。
“在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我看到墻上一張照片里有幾行五線譜,曲名叫《蠶豆歌》,講的是當時拉貝從上海買來蠶豆為難民充饑的故事。”王和聲用手機拍下了這張照片,將這個故事記在了心里,后來去茉莉花的故鄉六合采風時,他突然有了靈感:讓象征勤勞善良的茉莉花與代表和平關愛的“辛德貝格玫瑰”隔空對話,訴說國際和平人士超越國界的大愛與善舉。
在這首奏鳴曲式的交響樂中,面對侵略者的肆意踐踏,茉莉與玫瑰跨越國界的和平之花,用頑強的生命力相互幫扶與關愛,綻放出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
南京團隊打造《和平必勝》——
“反復刪改歌詞
讓每個音符都能打動心弦”
“反復刪改歌詞
讓每個音符都能打動心弦”
南京團隊打造《和平必勝》——
音樂會尾聲,由南京市文聯組織創作的《和平必勝》,在氣勢恢弘的管樂合奏和多聲部合唱共同演繹下,成為現場最為打動人心的時刻。
《和平必勝》的詞作者,是南京市作協顧問、76歲老人馮亦同,他創作的《和平宣言》曾在2014年首個國家公祭日當天,由77名中學生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齊聲誦讀。此次《和平必勝》的歌詞部分,則是《和平宣言》的“精簡版”。
將詩朗誦改編為音樂作品,并非只是精簡些文字那么簡單。馮亦同說,《和平宣言》一共有240字,在與解放軍軍樂團的作曲家溝通后,為了符合音樂會和儀式曲的表演要求,又把歌詞拿回來一遍遍地反復刪改,最后的版本只有96個字。“文字雖然減少了,但內涵更豐富,更厚重了。”
《和平必勝》的作曲之一惠培峰是前線文工團的著名作曲家,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這部作品也凝聚著他的心血。音樂會后,當聽到有觀眾哼起《和平必勝》中激昂的旋律時,他說這就是對創作者最大的肯定。“我們在創作時希望打造出一首家喻戶曉的精品,希望觀眾能記住里面的旋律,讓每個音符都能打動心弦。”
在南京音樂人創作版本的基礎上,王和聲在編曲方面做了進一步修改。“之前的版本已經很成熟了,后來的修改是為了更符合軍樂團演奏的標準,通過管樂的演奏讓作品變得更加雄渾有力,更富有儀式感。現在的版本,既有室外儀式音樂的特點,又有室內交響音樂會的特質,整體旋律更加精煉,內涵與情感也更加豐滿。”
樂團指揮帶傷執棒
奉獻最美合奏
手臂受傷仍堅持登臺——
手臂受傷仍堅持登臺——
執棒音樂會的指揮,是解放軍軍樂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指揮張海峰,他曾指揮解放軍軍樂團完成國家和軍隊重要內外事司禮演奏和音樂會演出千余場次,去年還擔任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聯合軍樂團總指揮。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此前左臂受傷,此次音樂會從排練到演出,張海峰幾乎都是用一只右手堅持完成的。演出現場,指揮臺上的張海峰完全沒有受到傷痛的影響,右手中那根指揮棒仿佛蘊藏著無窮的力量,絲毫不差地指引著樂團完美合奏。演出謝幕時,這位在臺上激情四射的執棒者也收獲了觀眾最熱烈的掌聲。
解放軍軍樂團女作曲家娜拉創作的《那時芬芳》從女性的視角,回顧了1937年的南京。“原本南京人民的生活平靜而美好,但侵華日軍的到來,讓一切都變了。因此,這首作品在演繹過程中有一個很大的轉折。”娜拉說,創作過程中,自己一邊寫,一邊忍不住掉眼淚。
王和聲透露,這次音樂會算是一次“演習”和匯報演出,樂團接下來還會進一步打磨,等到明年的國家公祭日期間會再來南京演出,為觀眾帶來一場更完美、更震撼的音樂會。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