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與大眾,傳統與時尚,兩組看似互不相關的概念,在7月15日和16日于北京保利劇院上演的大型民族樂劇《又見國樂》中找到了交匯點。 《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陽光三疊》《絲綢之路》 《春江花月夜》 《二泉映月》 《十面埋伏》 《春節序曲》 《黃河》 《鴻雁》十首橫貫古今的民樂名曲,經過中央民族樂團藝術家們的精彩改編與再創造,展現出了別樣的風采與魅力。
《又見國樂》是繼《印象·國樂》之后,由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擔任總策劃、出品人,著名導演王潮歌擔任總編劇、總導演,青年作曲家姜瑩擔任音樂作曲、編曲,劉沙、何建國、唐峰、趙聰、丁曉逵、于源春、馮滿天、金玥、朱劍平等著名民樂演奏家傾力參與創作演出,蒙牛集團聯合出品的大型民族樂劇。
“我們一切改編的基礎都是尊重原曲的內核,通過時代的語言將經典轉化為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的音樂文化,以此來提升大眾欣賞層次,更好地引領和提高大眾的審美能力。 ”在王潮歌看來,本次演出最大的價值在于促進當下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對經典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很多經典民樂因為時間的流逝抑或時代的變更,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被遺忘,我們有責任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尋求經典本身的當代價值和意義。 ”
于是,紗幔投影技術、充滿創意的編曲、獨特的表演形式,以及融合了電影、戲劇、雕塑等藝術形態的舞臺手法在《又見國樂》中層出不窮。例如,由琵琶移植改編而來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在中國家喻戶曉,而在本次演出中,主創將這首合奏曲回嫁到琵琶上,以琵琶與簫的和鳴回溯底脈,玉管朱弦、雙聲并峙,展現出一幅典雅、大美的音樂圖景。又如,相傳《梅花三弄》在1500多年前的晉隋時代是笛曲,為東晉大將桓伊所作,后經唐人顏師古改編成琴曲,流傳至今。在本次演出中,主創轉而通過梅花的氣味芳香、品性高潔的人格特征來歌贊大自然,并借此抒發堅貞不屈的高尚節操。
在北京演出后, 《又見國樂》還將陸續在呼和浩特、成都、西安、鄭州、武漢、深圳、上海等地上演。“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說‘傳統是一條河流’ ,在這條寬廣博大的傳統之河里孕育的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春江月夜、十面埋伏,足以讓每個中華兒女蕩氣回腸。我們希望更多的觀眾能夠欣賞到《又見國樂》 ,只是為了讓民族經典變得更好。 ”王潮歌表示。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