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甫
音樂節的歷史比我們想象的短得多。1920年,時逢歐洲剛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沼中步出。物資的匱乏和硬件的局促下,人們迫切地需要在精神上重回舊世界昔日的榮光,于是一個音樂節應運而生。1920年誕生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可以稱得上是全球夏季音樂節的典范,也是現代意義上綜合性藝術節的鼻祖。它的四位創辦人其實從一開始就設定了音樂節音樂、歌劇和戲劇并重的軌跡:劇作家雨果·馮·霍夫曼斯塔爾、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指揮家弗朗茨·肖克、導演邁克斯·萊因哈特。
四位紳士的命運在之前之后都有交集。萊因哈特1911年導演了霍夫曼斯塔爾的話劇《每個人》,這部劇目后來成為薩爾茨堡音樂節的保留劇目,每年演出。霍夫曼斯塔爾乃理查·施特勞斯幾部最為叫座的歌劇諸如《玫瑰騎士》和《埃萊克特拉》等的腳本作者。肖克則是理查·施特勞斯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同事兼總監。之所以選擇薩爾茨堡設立音樂節是因為那里是莫扎特的故鄉,也是一戰中少數沒有滿目瘡痍的文化名城。于是在1920年8月22日,薩爾茨堡音樂節以上演《每個人》初試啼聲。
從那以后,7月末開始舉辦,為期一個月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催生了其他幾個顯赫但歷史稍短的藝術節,比較知名的有英國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和挪威的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它們都沿著薩爾茨堡音樂節在歌劇、音樂和戲劇三方面齊頭并進的模式前行。每年8月份舉辦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是歐洲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藝術節。卑爾根國際藝術節每年5月末至6月上旬舉辦,是北歐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藝術節,也是全城動員辦藝術節的榜樣。
作為“高大上”的楷模,薩爾茨堡音樂節從1920年開始就奠定了自己傲視群雄的地位,不僅是藝術家陣容的豪華,更是觀眾身價和地位的象征。久而久之,薩爾茨堡音樂節成了登上歐洲音樂界巔峰的敲門磚,圈子利益也愈見深厚。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演出過,就不算是超一流音樂家。正因為此,音樂節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豪門方針,只邀請最有名和出場費最高的藝術家,觀眾大部分也是有能力負擔得起高票價的中上層階級,其中不乏沒落貴族和常年贊助人。
之所以夏季是音樂節的高發期,也有科學依據。一般來說,音樂節表演主體為音樂家。音樂家往往受雇于交響樂團和歌劇院。而這些音樂機構是以類似于學校學期的樂季來安排工作周期的,每年的夏季也就是八九兩月往往是音樂家的假期。這時,他們就會傾巢出動,四處參加或組建音樂節。因此,當您夏季前往歐美國家想聆聽音樂會或歌劇但發現大城市的劇院大門緊閉空無一人時,千萬不要慌張。也許此時此刻音樂家們正把鄰近的某座小城攪動的天翻地覆呢。
征稿啟事:歡迎您把欣賞音樂會、唱片或親自演奏古典音樂作品時的感受,您愛樂生涯中有趣的小故事寫下來發給我們,不超過1500字。來稿請發送電子版至info@musiceol.com,請注明“中音在線”字樣。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