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學,擁有一支從全校學生中擇優(yōu)錄取的優(yōu)秀合唱團并非難事。而讓每個班級都成為一個合唱團,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合唱,卻并不簡單。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將合唱教學納入日常音樂課程之中,嘗試打造課內外一體化的特色合唱課程,來實現(xiàn)“人人開口唱,班班有歌聲”的目標。
合唱教學順序性,教材“為我所用”
每周五下午三點半,是首師大附小學校合唱團的集中排練時間。在貼滿孩子們手繪作品的合唱階梯教室里,來自各個年級的合唱“小苗”正在賣力訓練中。在平時,這個階梯教室也是各個班級合唱課程上課的課堂。附小音樂學科的學科長楊頌告訴筆者,學校實行的是“合唱大團+合唱小班”兩種形式。一到六年級的班級除了每周兩節(jié)國家基礎音樂課程之外,還納入了每學期10課時的合唱課程,采取“順序性音樂教學”方法,整合國家教材實施教學。根據(jù)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使用教材,改變了按部就班按教材上課的模式,而是根據(jù)需要將相應教材“為我所用”。
楊老師舉例,低年級學生打好音樂基礎的同時,配以容易掌握的合唱小作品來建立初步的合唱意識,在孩子們音高感還未完全建立時,先從節(jié)奏、律動入手,通過順序、重復的方式讓孩子感知合作。教材比例大概為70%國家教材,20%“音樂順序性”補充教材,10%合唱作品。把一些小歌曲改成小合唱,讓孩子們體會和聲的感覺,例如一年級作品《小雨沙沙》,二年級《牧童謠》,三年級《柳樹姑娘》、《嘹亮歌聲》等。中、高年級學生已逐步打下良好的音樂基礎,可以深入淺出進入合唱學習階段,教材比例大概為80%國家教材,20%“音樂順序性”合唱作品的補充,即需要不斷完善國家教材,補充和聲性順序教材及大量合唱作品的學習,用經(jīng)典作品進行作品訓練及表演。比如四五六年級教材中一些很好的曲目,如《小紙船的夢》、《讓我們蕩起雙槳》、《牧場上的家》、《拉起手》等都是旋律性強、和聲很好聽的合唱作品。這樣可以使合唱作品和訓練時間“化整為零”,融入日常教學的積累中,既有了基礎訓練,也有了合唱提高。
人人開口唱,班班有歌聲
附小的校級合唱團來自每個班級推薦的“好苗子”,首先以孩子自主選擇為主,然后進行條件篩選;普及教育的合唱課程則是覆蓋每個班級,接納每一個孩子。孩子們在每個學期結束之后,都會獲得一個合唱課程成績評價。楊老師說,在她所教的一個班級里,有個唱歌跑調的小男孩,訓練了好久依然無法改變,可是每逢合唱課他依然積極性很高,站在隊伍里美美地和同學們一起擺動。后來他偷偷告訴老師,每次他為了不破壞大家唱,他就小聲唱,或只做嘴型,因為他喜歡這種和大家一起歌唱的集體感。楊老師感慨地說,其實老師們早就發(fā)現(xiàn)了他的“小秘密”,看到孩子在合唱中獲得愉悅,讓老師們感覺合唱教育就應該面對每一個人,人人都可以參與合唱,享受合唱,才是合唱教學的最終目的。孩子們不僅可以享受班級里的合唱課程,還可以在老師帶領下到國家大劇院等劇院參加周末音樂會的學習活動,每學期期末學校還會舉行人人參加的合唱課程匯報演出,檢驗合唱教學的效果。楊老師表示,首師大附小這幾年進行的合唱課程研究嘗試最終希望達到兩個愿景:一是普及藝術教育,真正實現(xiàn)“人人開口唱,班班有歌聲”;二是形成屬于附小自己的童心合唱校本教材。(音樂周報 陳茴茴)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