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喉嚨”恐怕是聲樂學習者最先接觸的聲樂理論,大家常說聲樂學習是個由“自然——不自然——自然”的過程。“打開喉嚨”是學生們接觸的第一個“不自然”。也就是因為喉嚨的打開,才使我們的聲音由“無章法”漸漸過度到“統一”的規格。
大家常說打開喉嚨的感覺像“聞鮮花”或“吃驚時不由自主地快速吸氣”、打哈欠等。這都是讓學習者獲得直觀感受的良好辦法。這種形象的解釋遠遠比告訴學生枯燥的聲樂理論要有效得多。打開喉嚨主要解決兩方面的內容:抬起軟腭部分和下降喉頭部分。這一抬一降就使我們原本狹窄的喉部空間形成了“管狀”,便于氣息的自由通過。這種管狀一旦形成,我們自然的聲音也就慢慢變得立體,有了相對統一的共鳴。
實際上,喉嚨的打開不僅僅只是上和下兩方面的抬起與下降,還包括喉嚨的整體擴張,也就是說,打開喉嚨是“立體”的全方位的打開,類似球類的擴張。需要注意的是,在初期的練習中“聲帶”和“喉嚨”這兩兄弟非常容易“齊步走”:演唱時聲帶會由于喉嚨的打開而不由自主地也打開,這就會造成演唱者產生“撒氣漏風”的毛病。有些人聲帶閉合的同時喉嚨也不由自主和聲帶一起向內運動,這也會造成“擠卡”的毛病。正確的打開應該做到“在喉嚨向四周打開的同時聲帶主動向中間閉攏”。當然,在一瞬間內做到“即打開又閉合”確實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沒辦法,我們的這些歌唱器官們實在離得太近了,難免互相影響),這就需要反復地練習,慢慢養成習慣才好。
筆者接觸過的少量演唱者,先天就能做到打開喉嚨歌唱(估計只占學習者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而且多為嗓音號型偏大者),這類學生著實要感謝上天對你的無比眷顧,讓你能夠直接跳過第一步的學習。(文 | 楊陽)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大約在14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在多弦樂器上加鍵而成的擊弦古鋼琴——克拉維卡琴。這種古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