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主唱、有樂隊、有劇情的劇目或音樂會中,合唱團雖然人數眾多,卻常常被認為是處于“伴唱”的位置,人們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主唱演員,甚至是樂隊演奏,對于演出不可缺少的合唱團,卻容易讓人忽視。 2014年12月16、17日,由北方昆曲劇院推出的昆曲交響清唱劇《紅樓夢》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當大眾焦點集中在“交響樂與昆曲”的交集時,在這部清唱劇中擔任合唱部分的北京節日合唱團攻克戲曲難點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排練演出都全程參與的北京節日合唱團團長岳昌濤有感觸地發聲:這一次,合唱不只是“伴唱”,而是與戲曲演員、樂隊三者互不可缺,對劇目起到支撐作用,是“三足鼎立”的地位!
起承轉合獨立表現
北昆這次創排的《紅樓夢》交響清唱劇中,合唱作品也是根據原來昆曲唱腔改編而成。岳團長說,雖然是戲曲形式、昆曲唱腔,但作曲家在編排時借鑒了很多西洋作品的特點,中間用了很多復調,同時在劇中給合唱團很重要的位置。由合唱開啟演唱的第一聲,由合唱完成最后的尾聲,四個樂章每個樂章中間的起承轉合都由合唱完成,合唱部分的分量始終很重。同時,因為擔任獨唱的戲曲演員只有6名,在展現戲劇沖突、銜接劇情、烘托氣氛的作用上,主要通過合唱來完成。岳團長舉例,比如第一樂章,林黛玉初到賈府的情節,展現歡迎林黛玉宏大場面的唱腔部分就由合唱來完成的。在這部劇每一個重要的部分,都有合唱出現并起到支撐作用! ∮捎诶デ奶攸c在于婉轉、唯美,所以在這部清唱劇中,凡是高亢激烈的部分,都由合唱團來完成。岳團長對合唱團提出了“弱而不虛,強而不炸”的要求,既能完成戲劇沖突的高亢部分,又要在獨唱演員演唱時,配合其婉轉優美的部分。對此,岳團長在排這部劇的過程中總結了一個經驗:演唱上,不使用傳統的合唱方法,比如演唱黃河大合唱或是“貝九”的合唱聲音,是不合適這部清唱劇的,否則會把主唱的聲音淹沒。
熟悉“譜面”抻好戲曲“橡皮筋”
對于不是戲曲專業的合唱團而言,唱好戲曲的唱腔并非易事。尤其是中國傳統戲曲中“一拉一合”的特點,猶如一根“橡皮筋”,松緊把握要十分恰到好處。岳團長說,在排練《紅樓夢》過程中,團員們普遍遇到的難點有幾個:第一是戲曲演唱中要呈現出來的“小彎”,還有咬字方面,戲曲合唱中的咬字要求咬得比較清楚。第二是情感方面的爆發,合唱團團員較年輕,對于紅樓夢里的悲歡離合感觸不深。這樣的演唱內容對于合唱團也是全新的東西,譜面上要下的功夫很多。合唱團與樂隊進入譜面的速度是不同的,樂隊用樂器進入角色,熟悉譜面較快,而聲樂、合唱是人聲,人聲進入譜面較慢,首先得歌唱者對于譜面很熟悉,譜子不熟,劇情不熟,就沒有情感,沒有音色。
為此,岳團長和指揮加大了“譜面”的功夫,要求合唱團熟悉自己譜子的同時,要對主唱的譜子了如指掌,知道主唱在哪個部分如何唱,會抒發怎樣的情緒,這比演出時單純聽領唱效果要好。他們為團員印刷了有主唱部分的譜面,讓團員排練時熟悉主唱、合唱結合的譜面,同時要求團員“三步走”:耳朵聽——聽主唱、聽樂隊,眼睛看——看指揮,心里數——數拍子,保證能準確進入自己的節點。同時,指揮在把握主唱演唱上多留心,提前預留出調整樂隊與合唱團節奏的時間點。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