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較樂句,找出樂譜異同
學唱歌譜時,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找出樂句節奏、旋律上的異同點。遇到完全相同的樂句可以放在一起先練習;節奏完全相同的樂句比較它們的音高再唱;略有變化的樂句引導學生去發現、降低歌唱的難度。如:蘇少版第六冊《春天來了》,它是一首規整的三段體結構,第一、三樂句完全相同,第二樂句的兩個樂匯完全重復,我讓孩子們重點練習第一句,第二句一拍一音,難度不大,這樣分句分段學習降低了學唱難度,也增加了他們的識譜信心。再如李叔同創作的《春游》,四個樂句節奏完全相同,旋律采用“同頭換尾”的方法來創作,經過老師的指點啟發,學生掌握了規律,大大激發了他們識譜、唱譜的欲望和興趣。
四、有所選擇,解決識譜重點
在一堂課中整首歌的曲譜不一定要從頭到尾全部教學。根據歌曲的重點難點可以有選擇的學習其中幾個樂句。如碰到一些大跳音程,難以把握的切分節奏,較復雜的前后十六分音符,或者是整個樂句處在高音區,而末尾音又是長時值的音,或學生難以把握音準的變化樂句等。如: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瑪》教學中,孩子們對有襯詞“呀啦嗦呀啦嗦,呀啦嗦呀啦嗦,歌聲播撒著花香,伴著清風走天涯”有西藏特色的結束句特別感興趣,那我就把此句的歌譜先提出來練習,期間正好帶領學生學習了重要的附點四分音符的節奏,切分節奏及后十六分音符,學生也借助樂譜更好地演唱歌曲,這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不感覺乏味,還增進了學生對樂譜作用的認識。
五、師生合作,緩解識譜難點
遇到比較難唱的樂句,可以采用師生合作的方法,以此來降低難度。《我的家在日喀則》第二兩個樂句處在高音處,而且音的時值又長,同時又加了倚音,下滑音的運用,給唱譜帶來一定的難度。在這里我采用師生合作的方法,學生唱第一樂句,第二樂句由老師唱,這樣學生非常樂于接受,同時也使歌曲有了完整性,不會在此卡住。適當地把簡單部分交給學生完成,也會增加他們的識譜信心。
六、利用創編,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音樂課程價值的重要體現之一。它的培養應該貫穿于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整個過程。在識譜教學中,我們在安排活動時要盡可能地將主動權還給學生,盡可能發揮學生的創作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當一名小小創作家的快樂。例如:老師準備一組短小的旋律樂句,先讓同學們聽每組旋律的音高,在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并一起學唱。這樣,以聽為先導,創編為手段,然后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總之,豐富的創編形式能讓同學們在快樂與自信中學習樂譜,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結合器樂,促進識譜學習
器樂演奏是識譜教學的最佳實踐活動。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比較容易操作的器樂,如:豎笛、口琴等。在演奏器樂活動時,學生很容易把的注意力集中到識譜上。例如:《希望》是韓國電視劇《大長今》的主題曲,曾經風靡一時,這首曲子曲調非常簡單,聽多了,就很容易朗朗上口。于是,我決定教學生用豎笛吹奏這首歌曲,他們的興致非常高漲,我就趁機對他們說:“同學們要想吹奏好歌曲,首先得認識它的歌譜,這首歌曲旋律非常簡單,你能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來唱唱嗎?”,頓時教室里熱鬧開了,“我來,我來!”在全班同學的努力之下,很快就學會了全曲的曲譜。接下來,我還趁勢教會孩子用豎笛吹奏并復習了三拍子的強弱規律。那節課上的學生是開心的,作為教師的我又何嘗不是快樂的呢?類似的教學不但會增加學習的興趣,更會加深學生對曲譜的認識,使學生在多聽中潛移默化地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強識譜能力。
總之,樂譜是打開音樂殿堂的鑰匙,我們在識譜教學中,要遵循寫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因材施教,想方設法降低識譜的難度,增加識譜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識譜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識譜教學有力地行走在小學音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