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學樂器不是考驗孩子,而是考驗家長的耐心和忍耐。其實我們想想,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堅持不了,而是大人們的懈怠,各種理由。
有時候家長心疼學費,孩子沒彈出來或者彈不好就不上課,這可以理解,但學習不是經商。你可能省了一次學費,但可能延誤了一個好習慣、好態度的建立。再說好老師也會盡量對得起你付的毛爺爺。也許老師說的某一句話你領悟了受益終身。趙曉生教授說過一句話,"學琴學會一個音就夠了",這句話就讓我很受益。當然前提是你找的老師是值得你信任。如果你有懷疑老師,哪怕一點點,那你趁早換掉,因為你的懷疑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也會給可能被你誤會的老師造成傷害,影響老師與孩子的互動。
琴學得好的,往往背后都有個虎爸或虎媽,李云迪、郎朗等都是因為背后有只老虎,不過沈文裕背后是只問題虎。當然關于堅持不請假是不可能的。但你的態度決定結果。在評價孩子學琴和老師教學質量時,評價自己對孩子學琴的態度也是必要的:你是否認真堅持,陪孩子一起努力過?
經常有家長跟我說在老師課堂上,孩子出奇聽話,彈得好、效率高,一到家就完全變樣,各種問題:不愿練、開小差、小動作,練琴時一會兒要喝一會兒要拉一會兒要吃,各種事。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原因在于家里沒有營造好學習的氣氛。問問孩子練琴時你自己在干什么,是否在一旁玩手機、褒電話、看電視、聊天、也可能在打麻將吧,或許你很勤勞在叮叮當當做家務,還時不時對孩子吼兩句"好好練,別分心",她他能不分心嗎?如你做了這其中的一種家長那都會影響孩子。怎么解決?很簡單,孩子練琴時你停止這些,盡量營造學習氣氛。如果想讓孩子學好而又無法停止手頭事務,那就堅持天天去老師那兒也行。這兩種選擇都是要你舍得付出。一是全心全意的精力,一是更多的物質支持。
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有一天你可能會跟不上孩子的手指了,有些曲子很難,小孩一時彈不下去,親愛家長你這時候會干嘛?有經驗的老師可能會分兩種情況,如果是太難那就手把手教耐心教幾遍,到學會為止。如果資質聰慧因為沒練、不愿吃苦,我跟你一樣也要教訓他她,但我會采取平等的態度,平和的語氣。你肯定受不了劈頭蓋臉一頓轟吧。你得問問自己你憑什么罵,你解決了什么或發現什么問題了嗎?這樣肯定不利于孩子習慣的養成,這樣也只會拉深大人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拉遠距離,你與孩子的戰爭會不斷升級。常有孩子在自己父母親面前彈不出來,父母走開就彈好了,可想你是多么討人厭啊。這就是教育方式的失敗。一首曲子彈多久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是否彈好,符合要求,家長和孩子的標準要歸于音樂,要問問是否忠于原作,而不是彈多少,彈多快。
家里如果是隔代帶孩子的一定要謹慎,小不點最喜歡找爺爺奶奶等老人做靠山,動不動就耍賴,找理由偷工減料。老人心軟,難免縱容。一旦大人們溝通不好,好習慣的培養肯定終止在這里。曾經有一學生,十五六歲,超級懶,不長腦子就長膘,胖的靠滾,上課的書還要奶奶拿,最可氣的是每次上完課,她奶奶會說:"寶貝兒,辛苦了,奶奶幫你按摩一下"。于是在我雙眼睽睽之下,她奶奶盡然給孫女按上了。我真想揣她們兩腳。這樣的結果是,這孩子學了五六年琴,老師換了不少,誰見她都煩,什么都不會。我想這孩子不但琴學不好,將來走上社會也將無所適從。
培養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家長的態度和理念非常重要,有的家長總是以內容的多、進度的快為標準,以為學得多、學得快就好。老師要讓孩子學得多,多布置作業那再容易不過。這種不量力而為可能的結果就是什么曲子都彈不合格,錯音錯節奏,犯這種非常低級錯誤。還有就是養成彈琴的不良方法、不科學的用力、沒表達的狂砸等等。聽他彈琴你痛苦死,看她彈琴你生不如死。如果你孩子的老師讓一首錯音一大把曲子,完全不符合樂曲要求的曲子通過,那肯定是不負責任,肯定是在誤人子弟。一定要記住有些曲子需要不斷反反復復練,一節課是不可能完成的,技術問題、內容問題、表達問題等等,這些都是互相支撐,一項沒做好都是不合格的。曾有學生從別處轉來,家長上第一次課就說孩子彈琴不注意情感表達。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那就找原因吧:一是技術有問題,各種音符和記號沒注意,該連不連,該斷不斷;二是不注意分析樂譜的表情記號,強弱不分、快慢不分。這都是最基本的東西。我是滿滿的講了一節課,一分鐘都沒歇。孩子明顯有起色,家長也說現在聲情并茂,連肢體好像也有音樂了。我暗自竊喜學生的這點進步。最后家長離走的時候問:老師就教一首曲子啊,能不能多布置幾首?明顯有不滿的情緒,頓時我無語,其實心里是很不悅,心想難道你沒看到我教了很多東西給小孩嗎?當然我不會表達我的憤怒,就說我要求彈好不是彈多。有一次我是被一位家長氣瘋了,我就一口氣布置了五首練習曲、三首巴赫二部創意曲、一首老貝的奏鳴曲。要多還不容易,結果下次回課可想而知。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