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歷史悠久。琵琶的演奏技巧繁多,音色清脆堅實,明亮渾厚,富有金石之聲,音域寬廣,表現力極為豐富。它既能表現活潑明快,委婉抒情的曲調,又能演奏威武雄壯,鏗鏘有力與緊張激勵的樂曲,既能表現古代傳統樂曲的韻味,又能表現當代樂曲的豐富印象。總之,琵琶是一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樂器。而今,琵琶不僅作為我國民族樂器的主要獨奏樂器,而且還用與伴奏、重奏、合奏、協奏,它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深受廣大中外人士的歡迎和喜愛。
一、彈挑
1.彈挑的概念:琵琶的演奏技巧豐富多彩,其中彈、挑是最為常用的技法,琵琶的名稱也是由“彈挑”而來的,據古書中記載“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琵就是彈,琶即是挑,故而得名琵琶”。在初學階段,彈挑亦占有絕對重要的位置。彈挑所代表的音點作為右手動作中最基本的形態,它表面上最簡單,其實技術最復雜,最豐富。其他演奏技法,如夾彈、雙彈、滾、雙飛、勾、抹、劃、摭、分、扣等都是由彈挑兩種技法變化組合而成的。
2.彈挑的手形:因為專業教學,教師都把正確的演奏方法看作是首要之事,并貫徹在自己教學過程的始終。“彈挑”的基本手形有“鳳眼、雞眼、龍眼”之說,也有“點”(彈奏部位與拂手的距離)、“面”(入弦的深度)、“肉”(指甲觸弦時的角度及所用指峰的不同)、“速”(彈弦時運動的速度)、“力”(手指,腕,小臂,大臂的質量加速的乘積)的變化使用與配合,當然在這些示教問題上,各家也是見仁見智。
3.彈挑的重點與要求:現今各派名家出版的《琵琶教程》等很多對于“彈挑”做了明確的解釋,如彈,是右手動作啟動之前,大臂自然下垂,肘關節稍微向外出來一點,小臂(前臂)自然抬起與大臂形成接近于90°夾角,腕部稍向外凸出,手背與腕部外側基本持平。腕部在小臂與手部的協調動作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手部呈半握拳自然彎曲狀,大指輕搭在食指的小關節處,大指的小關節呈微微隆起的狀態,食指呈四分之一圓的弧形,由右至左,用食指的中關節和小關節把音彈出,手腕隨動作自然下擺,小臂與手腕連帶輔助性旋動,但不起主動的作用;挑,正好相反,虎口張開,由左至右,用大指的小關節將音挑出。食指斜向下,大指斜向上,與小臂的內旋外旋同步動作。
4.彈挑在訓練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初學者在練習彈挑時容易用小臂向前推,大指與食指分開,彈奏時使用手指的大關節活動,從而導致音色薄且硬的現象。所以,在訓練中,需分兩個階段練習:①固定彈挑。目的是為了讓初學者更好的掌握技巧,并為干凈,透亮的音色做鋪墊。首先,在彈的時候將右手握圓,虎口呈龍眼狀,然后食指的中關節及小關節打直向左邊的面板彈出,這樣彈出的聲音厚實,清晰,彈完后手指收回,恢復彈之前的手形;挑的時候,大指的小關節打直觸弦并發出聲音,挑起后,大指觸弦處不能起過第二根琴弦的高度。以上的訓練要注意必須在連續練習時學會找到手指彈完后的松弛狀態,而且彈奏時指甲的觸弦位置及力點都應在指甲尖上,力求所彈奏的音質均勻飽滿。②手腕彈挑。手指的彈奏方法不變,但在彈奏時,手腕要有小幅度的轉動,同時指甲在琴弦上要快速且果斷地進行彈奏,并都要集中在一個點上。此技巧的練習是在“固定彈挑”的基礎上,加以手腕進行的。區別在于“固定彈跳”發出的聲音較死板,而“手腕彈跳”的聲音則清脆柔和。但要注意的是用手腕進行彈挑時動作不宜過大,指甲如果在琴弦上停留的時間過長,手腕會出于緊張用力的狀態,所以一定要讓手腕甚至是大臂及小臂都處于松弛狀態,千萬不要因為手腕的加入而使彈挑變得僵硬。
5.對于彈挑技巧運用的訓練:右手彈挑運用是一氣持續到底為止,中間不能露縫,其關鍵在于大食兩指小關節的交錯運用能否得法。①在空弦上練習,速度要放慢。例:右手練習時,注意彈挑的基本機構與方法,與對指力與腕力的運用比例,稍借腕力尚可,但臂力則不宜過強,腕臂過分搖動,彈挑的效果往往出現漂浮,而且音質效果不夠堅實。②做一些節奏型練習,初練技術,指腕動作絕不能過分夸張,以自然適度為佳。例:xx x—xxx xxx—xxxx xxxx—每一節奏型由慢到快,無限反復。作詞條練習時應注意音量均衡,節奏平穩,注意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變化。總之,要努力鍛煉手指末梢神經靈敏的反應能力,敏銳的觸弦感是演奏好彈挑的前提。在慢練的中追求點與點的結合,慢練能留給大腦充分思考辨別的時間,而且會反饋出更明晰的信息,這樣才能不斷修正,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