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輪指
1.輪指的概念:這一技法適宜表現歌唱性的旋律,也是與其他彈撥樂器不同的重要標志。它是琵琶演奏技巧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種技法,也是常用指法中較難練習的一種。輪指顧名思義五個手指似車輪一樣圓滿無痕并按一定的軌跡做連綿不斷規律的運動,且要求五聲發音量相仿,節奏均勻;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往往很難達到五個手指力度和速度的平均,所以必須每個手指都要輪流練習,尤其加強對力度和靈活度較差的無名指和小指的練習。只有這樣,輪指在與其他技巧組合成各種匯組指法時,才會使琵琶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因此輪指的掌握和運用,對于豐富琵琶的表現力尤為重要。
2.輪指的基本手型:輪指有多種講究,如扇形、梅花形、半握拳狀、團狀等。無論哪一種手型都會因其用力的主要部位、觸弦的角度、彈弦的速度不同而產生各自相對應的聲音,這些不同的聲音效果各具合理性,那么在實際演奏中如何選擇,如何諧調?第一,感覺聲音是否圓潤清純,強弱虛實是否適中,這是聽覺標準;第二,看是否符合物理的生理的規律和要求,既有規律可循又順其自然,這是客觀標準。琵琶輪指的手形結構不僅關系到輪指外形的自然、穩固、漂亮與舒服程度,而且涉及整個輪指的用力方式、方法與音量、觸弦的角度與音色等一系列內在的技術性因素。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演奏者輪的外在手形結構,看出它用力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確,能否達到一定的音量,音色是否漂亮等。在較多的輪指手型中,半握拳狀可作為輪指的基本手形,這種手形右手指尖在一條直線上各自各自成大小不同的弧形,較為自然,需要顆粒性強、聲音洪亮飽滿的效果時,以指關節用力為主,拉開指間距離向扇形靠攏;需圓潤柔美效果時,以手指中關節用力為主,觸弦角度適當縮小向梅花形靠攏。這樣一種適宜變化的手形增強了音樂表演的幅度,豐富了聲音。
3.輪指的重點與要求:輪指大致可分為三指輪、四指輪(半輪)五指輪(全輪)、長輪、雙弦輪、圈輪、滿輪等;它所獨具的表現功能與其他指法技巧組合運用,使得琵琶右手的彈奏既能出現雄渾激烈的滿輪,又能出現安適恬逸的半輪。輪指的形成是在琵琶演奏中是以一個手指擊一下弦、發生一個“點”的聲音為最基本的單位,由于失去了能源和各種阻力的關系,這一個“點”的聲音很快減弱了,人耳對這一個“點”的聲音的感覺也就較為短促。在音樂表現中,要求把這一個短促的聲音延長下去時,就需要用輪指這一手法把許多點連成線,起到延長和連貫聲音的作用。輪指不像拉弦樂器那樣依靠馬尾對琴弦的微粒磨擦形成長音,而是以五指依次觸弦的顆粒連指形成圓滿無痕的長音。因此,右手五指觸弦顆粒的輕重銜接、疾徐起伏、觸弦角度、觸弦深度等是決定輪指質量優劣的重要前提。
4.輪指在練習中易出現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①輪指的均勻。由于每個人的手指的長短、粗細不一樣,初學者的無名指和小指常常觸弦無力,一帶而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名指與小指使用得也較少,靈活性較差。因此要想避免一帶而過,無節奏感,就必須重視無名指與小指的練習。同時五個手指的觸弦點要盡量集中,力度要均衡,在食、中、無名、小指彈出時,應稍加向下的壓力,觸弦時要用指甲的頂端,拇指反方向挑時也同樣要有向下運動的壓力。這樣五指才能做到力度比較均衡,使之發出的聲音圓潤有力,力度均勻音色優美。
②輪指的力度:為了表現不同的音樂風格,就需要加強輪指力度的訓練。在初學者輪指力度的訓練中除了在子弦上的訓練,還要注意在纏弦上進行訓練,并加大力度1-2倍。同時要想做到輪指的點子清晰,顆粒性強,觸弦時速度一定要稍慢且準,用力觸弦后要立即放松。,搞清楚用力與放松的關系,放松是有控制的放松,松而不懈。用力是有控制的使肌肉放松,緊而不僵,如能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恰當地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曲子就會演奏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③輪指的頻率:初學者不易控制輪指的速度頻率變化,導致輪指輪點的分配不均,也影響了樂曲的連貫性和感情起伏的變化。掌握了輪指的基本要領后,就需要注意加強五指頻率疏密變化的訓練,使輪指的密度增加,增強五指的旋轉力。
④輪指的觸弦度:在彈奏時,右手觸弦的深度,是指指甲入弦的深淺度,也稱“吃弦”,在演奏中,根據樂曲內容的需要,控制好人弦的深淺度,這樣才會使發音干凈、明亮、集中,顆粒性強。當樂曲需要音樂淳厚、結實、有力的效果時,可吃弦偏深點,當樂曲需清晰、優美、流暢的情緒時,可吃弦淺點。隨著音樂的強弱變化,右手的觸弦角度、深度也應做相應的變化。漸強時,角度加大,觸弦深點;漸弱時,角度縮小,觸弦淺點,這樣演奏效果會好得多。
5. 輪指的技巧總結:從琵琶輪指的形成、演奏技法的訓練和掌握過程等方面來看,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之間的關系既是相互聯系、制約的,又是相互促進、轉化的。
琵琶演奏除了重視基本技巧的訓練外,還要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地擴大自己的視野,提高審美鑒賞力,增加藝術修養,才能使我們的演奏技術不斷發展,演奏水平及音樂表現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