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和聲理論作為我國專業音樂教育中一門必修的課程,教材的合理選擇利用是甚為重要的。本文以變音體系為例,通過教材的比較,對合理利用教材問題得到一點啟發。
一個系統、科學的知識體系對于一門知識的傳授與學習是至關重要的。相反,他的教學對于這個體系的成熟與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和聲學作為作曲理論教學中的一項,發展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正在不斷的完善。比較目前用于教學的教材,對和聲學研究及教學體系有很大的幫助。與自然音體系相比,變音體系更繁雜、龐大。因此,歸納知識、合理利用教材更加重要。教學中,要根據各書的特點,結合各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大部分的和聲教材在變音體系部分主要分為離調、變和弦、大小調交替、轉調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之間也是相互滲透的。
一、結構安排要有層次,循序漸近。
由于出現了較多的變音和弦及其復雜的用法和加入了轉調,使變音體系變得繁瑣,致使一接觸變音體系,就混亂起來。首先,從知識結構的安排上看,大多教材把變音體系分離調、變和弦、轉調、變和弦、大小調交替四個部分講述,如吳式鍇的《和聲教學教程》、劉烈武《基礎和聲學》、興德米特《傳統和聲學教程》、桑桐《和聲的理論與應用》、沈一鳴《和聲學新編》等教材都如此安排。具體到知識組合有些差別。如興德米特《傳統和聲學簡明教程》,講述很簡潔,只用了五個簡短的章節,分三個部分——變和弦、附屬和弦、轉調。在轉調中,只表達了轉調的含義及方法,而沒有對各種類型的轉調分別講析,這樣安排可以達到簡明扼要的目的,可留給學生發揮的空間,但對于初學者,需要教師給予大量的補充及指引。桑桐在《和聲的理論與應用》中,安排的很有層次,如離調部分分成了離調、重屬和弦、其他各級副屬和弦、副下級和弦、副重屬和弦與離調模進五個部分;轉調部分分為近關系轉調,遠關系轉調,等因轉調幾個部分,結構很合理,層次非常清晰,由易到難,循序漸近,易于學生的學習。在沈一鳴的《和聲學新編》中,主要分為離調、轉調和交替大小調三個部分,把變和弦部分同副三和弦,副七和弦合在一起講,這種結合非常新穎,雖然增加了自然音體系學習的難度,但有利于和弦整體的把握,對專業學習的學生更有可行性。綜合幾種教材,在次序、組合、繁簡幾方面有不少差別,在自然音體系和聲知識的基礎上,接觸變音體系部分,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教材的安排上要有一個由易到難的過渡,知識框架要清晰,層次要分明,盡可能避免引起學習知識的混亂繁雜。
二、有關重要理論的比較
轉調在變音體系中占很重的分量,變和弦、大小調交替、離調等知識都滲透于其中,是一個知識綜合運用的部分。由于類型多,內容雜,因此,一個合理的結構是非常重要的。從轉調類型上入手是比較清晰的。分為自然和弦為中介和弦的轉調、從變和弦為中介和弦的轉調、大小交替和弦為中介和弦的轉調、從等音和弦為中介和弦的轉調四種。像沈一鳴的《和聲學新編》、劉烈武《基礎和聲學》、吳式鍇《和聲學教程》都是這樣安排的,選擇一個合適的和弦做共同和弦引入新調,鞏固新調,轉調即以完成。另外還有一種結構組合,是根據調關系進行的,由近關系至遠關系的順序,如桑桐《和聲的理論與應用》,分為近關系轉調和遠關系轉調兩部分進行;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分一級關系調的轉調,相差兩個調號的轉調,相差三至六個調號的轉調三個層次進行的。這個分類是根據其主和弦之間的關系以及是否有共同和弦分的,一級關系調是以自然音體系為基礎,二級關系調有兩個自然音體系共同和弦,三、四級關系調在自然調式中沒有共同和弦。名稱不同而實則相通。
另外一個問題是關于和弦的選擇。選擇最恰當的位置和和弦,最終還是要從功能上考慮,自然音體系和弦功能傾向在自然音體系中已講述過了,對各種變音和弦也要從功能的角度講,既要使用正確的變和弦,又要符合功能的發展進行。可以將變音和弦按功能傾向不同分組講,如桑桐《和聲的理論與應用》中,將變和弦分為屬變和弦和下屬變和弦,各種變和弦的功能傾向一目了然,在實踐中,便會利于安排好的功能進行。沈一鳴的《和聲學新編》將變音和弦同副和弦放在一起講述,也是按功能組的不同,分別講解。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中變和弦也是分屬和聲組的變和弦和下屬和聲組的變和弦兩部分。劉烈武的《基礎和聲學》中,雖然沒有具體分屬、下屬組,但所用的功能標記法已很清楚的將各變音和弦的功能傾向標的很清楚。離調分為副屬、副下屬兩類,副屬是向臨時主和弦屬方向的離調,由于各級臨時主和弦結構不同,所構成的副屬和弦也有不同的結構,其音響色彩,緊張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應用副屬和弦時選擇哪一種結構類型,表現哪一種音色,表達那種音樂,要根據和弦的性質選擇。在桑桐、沈一鳴、吳式鍇、斯波索賓、劉烈武的教材中,都對此做了細致的講解。副下屬和弦的運用是離調中加入下屬功能的結果,加強了副屬和弦到臨時主和弦的作用,從而增加了離調的意義,它的應用是由于本調中S——T,S——D——T的和聲進行擴展到其他各級的結構,它的應用較副屬和弦少一些。因此,講解可以相對簡化,主次分明。
三、和聲教學要結合本民族調式
和聲學是從西方傳入的,它帶來了西洋大小調體系和聲,對于我們,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聯系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還要進行五聲性調式和聲的寫作練習。注意對于外譯的教材,如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興德米特《傳統和聲學簡明教程》等都是一些很有價值的和聲學教程,在教學中需要加以補充。國內的教材大多都注意了這一問題,如桑桐《和聲的理論與應用》,在轉調中介紹了五聲旋律的轉調;沈一鳴《和聲學新編》講到了五聲調式及和聲的特點、和聲處理。與民族調式和聲聯系相結合最突出的例子應該是吳式鍇《和聲學教程》和劉烈武《基礎和聲學》。吳式鍇《和聲學教程》中著重的強調了民族調式和聲得知識,作者非常重視從我國音樂創作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具有獨特民族格調的和聲寫作經驗,在書中講到了我國民族調式及其旋律、五聲性調式的旋律在和聲上的若干問題,以及在很多和聲技法上都講到在民族調式旋律配置的基本手法。全書整體上都力求體現和聲的基本原理與我國音樂創作實際相結合的精神,與我國民族音樂相結合。劉烈武的教材中也涉及了大量的五聲性調式的知識,通過對我國五聲性調式旋律的分析,講述了五聲性旋律地和聲配置,對學生的學習研究是很好的引導和補充。我們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我國民族音樂上,我們有義務。因此,從教學中就要抓起五聲性民族調式和聲的重任。
四、和聲風格教學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的和聲手法會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反映了一種思維方法的變化,表達不同的音樂內容和感情。因此,在和聲教學中,和聲的具體技法不斷演變,給音樂帶來了不同的風格,若把握不好所表現的風格,將會導致不能確切的揭示作品的和聲實質。因此,提高學生對和聲風格的理解、判斷能力是重要的。對風格的講述可結合和聲發展的歷史及音樂史,提供譜例、分析等方法。某一種和聲技法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表現的風格也是不同的,如四度和弦,它是五聲性民族和聲的重要和弦結構,它同樣也常見于近現代和聲中。講述技法的同時,要附加上風格的知識,像吳式楷的教材中,就很注意技法同風格的結合,他在講到同主音大小調交替中說:在小調中引入同主音大調式的和弦,是在較晚的時代才出現的一種和聲手法,它的效果往往不及在大調中引入小調和弦那樣自然柔和,有時則顯生硬尖銳。通過對其風格的表述,我就可以了解了這種大小調轉變的音樂特質,在實踐中會更好的應用。除了文字表述外,還可通過不同時期作曲家的作品說明,由于意在說明其特殊的風格表現,因此,教師要尋找最典型的譜例以取得好的效果。對學生作業也要從風格上進行要求,而且要盡可能的全面,即要有西方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風格,也要包括我國民族風格與近代調式的風格,力求接觸多種不同風格的和聲特點。另外,作業形式的多樣化——既要有書面寫作,也要有和聲分析作業,還要加入鍵盤和聲作業。這個方面吳式鍇、斯波索賓、桑桐的教材中都安排得很好。但注意結合現狀,如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結合了俄羅斯民間調式的和聲體系,對于學習這種民族和聲很有幫助,若用于教學,就要補充五聲性民族調式的知識;有些理論書籍里沒有指定鍵盤和聲練習,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補充全面的練習以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每個教材都有自己的缺點,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要求在應用時,對教材結合揚長避短,在講述理論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實際創作能力的提高,注意理論與應用共同進行。另外,注意與時俱進,結合當代的和聲發展,分析當今的作品,不斷擴大知識面,豐富知識,逐漸完整和聲學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