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寒春風曲
二胡獨奏曲。
華彥鈞(阿炳)作曲。樂曲的一部分曲調、演奏手法與《二泉映月》相近,但曲調較多地在明亮音區進行,更為活潑流暢,舒展寬廣,使聽者感覺到明媚的春天正在走近。阿炳(1893-1950),是我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曾一度淪為街頭流浪藝人,飽受苦難,雙目失明。阿炳作品很多,是我國音樂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琵琶曲《昭君出塞》、《龍船》;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等。其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動人心,充滿藝術的生命力。
6、 月 夜
二胡獨奏曲。
劉天華作曲。1918年夏天,劉天華在月下納涼,不禁觸景生情,信手操起二胡望月抒懷,樂思如流。寫成了此曲的初稿,六年后定稿。樂曲旋律舒展柔美,委婉質樸,在以級進為主的旋律進行中,不時出現六度、七度和八度的大跳音階,跌宕生姿、不拘一格。全曲分三段,主要采用展衍的旋法,如春蠶吐絲,連綿不斷;每斷尾句是固定終止型,具有一唱三嘆的特點,好似作曲家由衷的贊嘆聲。全曲有月白風清的意境,但更多的則是感情的抒發、志趣的流露,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人劉方平的《月夜》詩:“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7、流波曲
二胡獨奏曲。
民間藝人孫文明的代表作。作者是浙江紹興人,幼年雙目失明,因喪父生活貧困,只得背井離鄉,以算卦糊口。后專攻胡琴演奏,靠賣藝為生。樂曲是他流落他鄉困苦生活的自我寫照。解放后,隨著生活改善、心情開朗,先后創作了《彈六》、《流波曲》、《四方曲》,《人靜安心》等八首二胡曲。并在演奏技法上進行探索和創造,如《彈六》一曲為模仿彈弦樂器,不用千斤;在《人靜安心》一曲中嘗試采用四胡八度定弦,以奏出八度和音;創造類似洞簫音色的技巧用于《夜靜簫聲》等。
8、病中吟
二胡獨奏曲。
《病中吟》又名《安適》或《胡適》,是劉天華的處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處去”之意。1915年,作者遭到失業、喪父,貧困打擊,積郁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緒,又被親友視為不務正業。他感到處境艱難,前途渺茫。在此種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當時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適的感嘆,逆境中的掙扎和走投無路的痛苦,都傾注在樂曲中。但這并不是一首絕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內心獨白。樂曲第一段表現了苦悶彷徨,“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旋律如泣如訴、纏綿委婉。第二段節奏果斷有力,旋律較為急速,表現了一種要從苦悶的重壓下解脫出來的愿望,以及誓與周圍黑暗勢力作斗爭的抱負。第三段和尾聲表達了奮斗的意志不斷加強和在逆境中掙扎前進的感嘆和苦衷。當音樂的發展到達頂點時,旋律忽然中斷、情緒急轉直下,十二度的下行滑音、造成了一種回腸欲斷的悲慟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一般的顫音中結束。作者在標題中提出的人生“安適”的問題,通過音樂的時而幽咽微吟,時而激憤高歌,時而深情傾訴,時而呻吟嘆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9、三寶佛
二胡獨奏曲。
樂曲中的《三汲浪》曾被揚琴家嚴老烈改編為廣東音樂《旱天雷》,表現了人們在久旱逢甘霖時歡欣的情緒。樂曲的其他部分婉轉悠揚,節奏流暢,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細致處理,使音樂更為動聽。
10、光明行
二胡獨奏曲。
劉天華作于1931年春。這是一首振奮人心的進行曲,旋律明快堅定,節奏富有彈性,表現了舊時社會知識分子不斷追求進步和光明的心情。在樂曲中,用主和弦的分解進行構成號角式音調,在樂曲中占著主導的地位。全曲共分四段,另有引子和尾聲。在我國民族音樂傳統可用的循環變奏的基礎上,采用西洋的復三部曲式的特點,結構嚴整。在引子中,可以聽到堅定整齊的步伐行進聲,然后出現小鼓式的敲擊節奏和昂揚的音調。第二段進行曲風格的旋律,舒展流暢,優美如歌。第三段以富有彈性的音型加以重復、移調,不斷呈現,猶如人們踏著矯健步伐,昂首闊步地前進。尾聲中,當情緒發展到高潮時,又運用了緊縮重復的手法,使音樂更加熱烈;最后又出現了模擬軍號聲的主三和弦分解進行的旋律,這一切都使全曲生氣勃勃,充滿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和對光明前途的樂觀自信。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